史海鉤沉|中印百年恩怨情仇:從麥克馬洪線線到班公湖衝突

撰文:關岭
出版:更新:

自2020年5月起,中印這兩個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在世界上最荒涼、最偏遠的邊境發生的武裝對峙與衝突已經持續半年,至今仍沒有緩和的迹象。

這場衝突至少可以追溯到英國在印度的殖民史。19世紀,英國殖民印度之後開始向北方推進,在西北控制了歷史上藏族傳統居住區拉達克(目前為中印西段邊界印控地區),並劃了一條「約翰遜線」(Johnson-Ardagh Line),將阿克賽欽全部劃入英屬印度控制的克什米爾。英國借道這裏將勢力拓展到西藏和新疆。後來,為了爭取清朝的支持與俄國爭奪新疆,英國又向清政府提出分割阿克賽欽的「馬繼業-竇訥樂線」(Macartney-MacDonald Line)。20世紀初,英國加強北進行動,與印度官員在印度東北方向中印傳統邊界以北劃出「麥克馬洪線」(McMahon Line),將歷來屬於中國、面積達9萬平方公里的藏南劃入英屬印度。

英國外交官亨利·麥克馬洪。(維基)

然而,這三條英國劃出的「邊界」,不論是當年的大清帝國,還是後來的民國政府府都從未承認或批准。

1947年印度脱離英國獨立。1949年毛澤東宣布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1950年中印建交,兩國關係進入蜜月期。朝鮮戰爭爆發後,印度還在聯合國中,對攻擊中國的提案投了反對票。

1954年中印雙方簽訂《關於中國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間的通商和交通協定》,印度放棄了英國侵略西藏遺留下來的特權,中國則考慮到印度人在西藏通商等傳統而保留了他們的部分權益。這個協議還正式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周恩來和印度總理尼赫魯合影。(網絡圖片)

隨後,中印兩國總理周恩來與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實現互訪。在尼赫魯的堅持下,中國得以參加亞非國家萬隆會議。當時,中印兩國非常友好,「印地秦尼巴依巴依」(印度中國親如兄弟)的呼聲響徹新德里上空。

然而,好景不長。1959年達賴喇嘛逃往印度,在印度支持成立「流亡政府」,同一年,印度又挑起中印邊界武裝衝突。西藏問題和邊界爭議把中印雙方推向敵對。

印度要求中國承認他們已經佔領的東段9萬平方公里藏南,以及西段約3.5萬平方公里阿克賽欽,遭中國拒絕,雙方几次和平談判的嘗試都失敗了。

從1959年開始,印度開始採取「前進政策」,不斷蠶食中國領土。1962年10月,中印邊境戰爭爆發。第一階段印度失敗後,中國建議重開和談,但印度拒絕,並特意選擇11月14日尼赫魯73歲生日發動反攻,卻遭到更加慘重的傷亡與損失。

中印戰爭中,解放軍對印軍進行火力壓制。(網絡圖片)

在達到「教訓」印度的目的後,中國單方面宣布停火,並後撤到實際控制線中國一側20公里以外,事實上將收復的藏南重新讓給印度。然而,印度並不領情,旋即重返邊界並繼續蠶食中國領土。

當時,印度的宿敵巴基斯坦主動要求與中國加強友好,1963年中巴劃定涉及克什米爾部分地區的中巴邊界。1964年中國為打破美蘇的核壟斷,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印度認為這是對它的威脅。1967年中印邊境再次交火,造成雙方共約五百人喪生。昔日兄弟變成仇敵。

1979年,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在會見訪華的印度外長瓦傑帕伊(Atal Bihari Vajpayee)時,提出東段中國讓、西段印度讓的一攬子解決方案,但印度不予理會。

1987年中印關係緊張。圖為在邊境地區季節的解放軍部隊。(網絡圖片)

1987年,印度將其佔領的東段升格為阿魯納恰爾邦,中國表示絕不承認。同一年,印度軍方進行軍演,大量部隊與物資到達中國前哨附近,中國則以「874演習」為名調兵入藏。在意識到可能會在無意中觸發戰爭後,中印都退了一步,各自把軍隊撤退到「麥克馬洪線」一帶主防線,從而化解了危機。

在中印邊界緊張局勢緩和下來後,1988年12月,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Rajiv Gandhi)應邀訪華,中印關係實現正常化。雙方隨後就邊界問題進行了多輪會談,但至今仍未取得實質性突破。

1993年9月和1996年11月,中國與印度先後兩次簽署協定,規定應通過和平友好方式協商解決邊界問題,雙方互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任何一方不得在實際控制線己方一側兩公里範圍內鳴槍、爆炸作業。這正是近來中印士兵多次衝突只使用石頭、棍棒和拳腳激烈搏鬥的原因。

2020年6月16日,一名印度邊防部隊士兵在檢查站附近行走。(Getty)

1996年11月底,時任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應邀訪問印度,中印簽訂了《關於在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地區軍事領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協定》。這個被稱為「不戰宣言」的協定簽訂後,中印邊防部隊建立了定期會晤制度,開通了邊防熱線。

進入21世紀以後,印度在金磚國家等方面與中國進行合作,但在邊界問題、西藏問題等方面,則常採取消極立場。如今在班公湖及加勒萬河谷爆發的對峙將如何收場,備受各界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