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鉤沉|二戰後國府為何未能爭取內蒙古?

撰文:許陳品
出版:更新:

曾經叱吒歐亞大陸的蒙古民族,在近代追求自治或獨立的路上卻飽受艱辛。外蒙古在1911年辛亥革命後宣布脱離清廷獨立、成立「大蒙古國」,隨即受到中華民國北京政府的軍事幹涉而取消,但不僅在俄國白軍幫助下迫使中國軍隊撤出外蒙,又獲得蘇聯紅軍支持擊退俄國白軍而獨立,成為世上繼蘇聯之後的第二個社會主義國家,直到1946年1月5日才獲得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承認。

而內扎薩克蒙古(內蒙古)方面,在對日抗戰期間幾位內蒙古王公曾與日本關東軍積極合作、甘當傀儡政權,當戰後該地湧現「內外蒙古合併」或「內蒙古獨立」的聲浪時,國府仍維持「邊政」的統治思路,未能改變政策爭取民心,終使中共得以於國共內戰初期在內蒙取得突破,取得進軍東北與南下中原地理優勢。

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他在1911年於外蒙古登基稱「額真汗」(俗稱「博克多汗」),宣布脫離清朝獨立,成立政教合一的國家。(資料圖片)

民初內蒙:「一國多制」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翌年南北議和達成、成功使清帝退位,結束了長達268年的清王朝,袁世凱在北京就職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又於1913年當選為正式大總統,民國政府定都北京,開啟了「北洋政府」時期。雖然北洋政府在地方行政上頒佈《劃一現行各省、道、縣地方行政官廳組織令》等3個《劃一令》,將各省府、廳、州一律改為縣,但實承襲清朝舊制,即僅廢除府一級,將原本不管縣的州、廳通通改為縣,形成省—道—縣三級制;與此同時,又在一些地區實行特別行政區制,例如京兆地方(約為清代順天府範圍,領20縣,今屬北京市),以及屬於今內蒙古自治區的熱河、察哈爾、綏遠,還有川邊特別行政區,其餘如外蒙古、西藏,仍保持清代舊制。在民政方面,熱河、察哈爾原屬於直隸,設都統管轄;綏遠屬於山西,設綏遠城將軍管理軍政與盟旗事務。而內蒙古最東面的哲理木盟,則分屬奉天(今遼寧省前身)、吉林、黑龍江三省管轄。

寧夏建省 馮玉祥的算盤

1914年7月,北京政府頒佈《都統府官制》,熱河都統節制熱河道、卓索圖盟(今遼寧、河北、內蒙古接壤地區)、昭烏達盟(今赤峰市);察哈爾都統轄興和道、錫林郭勒盟、察哈爾部;綏遠都統轄綏遠道、烏蘭察布盟、伊克昭盟,採取軍政合一的都統制,由中央政府任命都統,總攬軍政與民政。到了1928年,國民革命軍完成北伐、形式上統一中國後,熱河、察哈爾、綏遠比照其他省分規制建省。

自1930年代中葉起,受日本關東軍扶植、領導內蒙古獨立運動的德王(德穆楚克棟魯普,左),以及任「蒙古軍政府」副總司令兼軍務部長的李守信(中)。(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而國民軍系的馮玉祥在督辦甘肅軍務善後事宜時,就有「擬劃甘肅、新疆、青海為六省」的設想,後於1928年馮遣原麾下、時任國府內政部長的薛篤弼提出甘肅省分治案,稱有鑑於甘肅省轄區過大,「北部阿拉善額魯特旗及額濟納土爾特旗地方,漢蒙雜處,砌號難治」,甘肅省政府鞭長莫及。經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第159次會議,決議設立寧夏省,範圍為原寧夏路下轄8縣與寧夏護軍使管轄地。這樣一來,既改變了回族將領控制青海、寧夏的局面,使國民軍系得以中央任命的方式合法主政當地,又可響應蔣於1928年國軍編遣會議的縮編軍隊規定(每省只留3個師),若增加控制青、寧兩省,則可增加國民軍系的軍隊編制,於是,民國時期的「塞北四省」正式成形。

從反對改省到淪為傀儡政權

然而,國府當時並未深刻認識到內蒙古的特殊民族情況,只是通過建省置縣等手段,強行將其納入中央政府的管治中,引起內蒙古的反彈。1928年下半年,內蒙古各盟旗集會,派出以吳鶴齡(1896—1980年)為首的代表團,赴南京表達反對熱、察、綏改省,提出內蒙古自治的訴求,並稱「實現扶助弱小民族,使之能自治自決的遺教,予蒙古以生存發達之機會」。內蒙古大學歷史與旅遊文化學院教授李玉偉指出,儘管1931年國民政府頒佈《蒙古盟部旗組織法》,以法律形式保障了盟旗制度,但未規定各盟旗權益如何不受省縣侵犯,且盟旗散落在省內各地,不存在統一的自治機關可與擁有強大軍政實力的省縣抗衡,在對國府失望的同時,部分蒙古王公不但繼續提出自治的要求,並暗中與日本合作謀求獨立。

積極配合侵華日軍搞「內蒙古自治運動」的雲王(雲端旺楚克),終成日本控制的政治傀儡。(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出身西蒙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的札薩克親王德穆楚克棟魯普(1902—1966年,人稱德王),不僅與烏蘭察布盟盟長雲端旺楚克(1871—1938年,人稱雲王)組織「內蒙古王公會議」,向國民政府要求自治,並於1934年自組「蒙古地方自治政務委員會」(蒙政會)後要求國府追認。正忙於圍剿「長征」中的中共,蔣介石亦明白國府在內蒙古力量薄弱,只得答應只要內蒙不搞完全政治獨立,這些內蒙古王公的任何要求都可以滿足。

為進一步削弱中國的抗日力量,侵華的日本關東軍提供給德王5,000支步槍、50萬日圓,支持成立「蒙古軍政府」,達成與德王的「日蒙攜手、親密合作」。抗戰全面爆發後,德王將蒙古聯盟自治政府、察南自治政府、晉北自治政府合併,改組為「蒙疆聯合委員會」(後改名蒙疆聯合自治政府、蒙古自由邦),並在名義上歸屬汪精衛「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統轄,正式成為日本在華扶植的傀儡政權之一。

解放軍的內蒙古騎兵部隊。(資料圖片)

當抗戰結束、國共內戰爆發,兩黨都希望能爭取內蒙的支持,內蒙最終卻倒向了中共。由於國府未能認識到腐朽的世襲蒙古王公制度,早該隨辛亥革命成功成為歷史,反消極地對其諸多放任與拉攏,終釀成與侵華日軍合作的傀儡政權,讓國家利益蒙受重大損害。

另一方面,中下階層蒙族知識青年擁有強烈的民族意識,期望通過自治實現本民族的振興,而國府在戰後也未尊重民族自治的聲音,只以治理邊疆(邊政)的態度來面對民族問題,維持放墾盟旗土地與強行增設省縣為中心,對反對農業區擴大的聲浪視而不見,招致內蒙古各階層的普遍反對,轉而支持中共讓內蒙實現自治的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