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遐想:當自信的中國遇到「老道」的拜登

撰文:孫瀾
出版:更新:
在國際上搞「小圈子」、「新冷戰」,排斥、威脅、恐嚇他人,動不動就搞脱鈎、斷供、制裁,人為造成相互隔離甚至隔絕,只能把世界推向分裂甚至對抗……當今世界,如果走對立對抗的歧路,無論是搞冷戰、熱戰,還是貿易戰、科技戰,最終將損害各國利益、犧牲人民福祉。

——1月25日召開的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議程視像對話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如是說。

美國剛剛在「混亂」中完成總統權力的交接,新一任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正式入主白宮,習近平上述講話,被廣泛認為是針對陷入最低谷的中美關係,向拜登政府喊話。從習近平講話措辭不難看出,北京對於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發動的中美貿易戰的否定,以及對拜登政府不失強硬的期待。

1月25日,習近平出席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議程,並發表特別致辭。(新華社)

愈來愈多的觀察家發現,在面對世界第一大國美國的強力打壓和制裁,中國越來越從容和自信,並且應對自如。1月11日,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面對中共省部級地方大員剖析時局: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但時與勢在我們一邊,這是我們定力和底氣所在,也是我們的決心和信心所在。

特朗普時代中美貿易戰的開打,讓中美關係跌入20年來的最低谷——中國兩國關係雖然沒有惡化到全面脱鈎的地步,但事實上,中美的全面對抗已經是既成事實。《香港01》曾在《中美貿易戰改變了甚麼?》一文指出,中美貿易戰的持續,讓很多人意識到,今天的中美,誰都沒有把握能夠毫不費力的戰勝(幹掉)彼此。雖然中國在這場非典型戰爭中是相對處於下風的一方,但美國並沒有能夠輕而易舉地讓中國屈服。

「中國各個方面都經受住了考驗,不僅抗壓性大大增強,應對也越來越成熟、越來越有定力。」這是中國官方此前向外界傳遞的信息。中國最高領導層之所以有這樣的判斷,是因為中國「已經不是當年那個任人宰割的中國」,雖然中國整體實力距離美國還有巨大差距,在過去兩年多時間的貿易戰交鋒中,中國也更多的是處於守勢,但其實中美貿易戰對中國並沒有造成不可承受的打擊。

相反,在中美貿易戰以及帶來的巨大危機和不確定性之下,中國社會已經建立足夠的自信,來面對美國這樣強大對手——即便雙方實力依然懸殊。這種自信,不是盲目的自信,而是中美之間你來我往的博弈與鬥爭之後,所建立起來的,與70年前中國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所建立自信一脈相承。

2020年10月,北京高調舉辦抗美援朝70周年紀念活動,不再諱言「立國之戰」——「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習近平講話中直接點出了這一點,他說,抗美援朝「打出了中國人民的精氣神」,「讓全世界對中國刮目相看」,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後屹立於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某種意義上說,中美貿易戰是另一場沒有硝煙的「抗美戰爭」,讓中國正式成為強大美國不能小覷的對手。

圖為1月21日,拜登在白宮就新冠肺炎疫情發言。(AP)

隨着特朗普的黯然下台,中美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進入全新的階段。面對愈發自信的中國,美國新任總統拜登的上台,將給特朗普時代滑向谷底的中美關係帶來怎樣的改變,這是人們普遍關心的議題。

截至目前,拜登並未就對華政策作出明確表態,但盛頓發出的最新對華政策信號似乎表明,中美關係短時間內顯著改善的機會甚微。因為,縱然美國各界不一定完全認同特朗普時代的做法,但民主和共和兩黨皆公認中國為競爭對手,以及支持更強硬的對華策略。若拜登軟化對華手腕,例如撤銷入口關稅或其他前任的對華措施,那他就要準備好面對抨擊。拜登政府自然不會輕易推翻特朗普政府的對華貿易措施。

針對習近平在達沃斯論壇上的講話,白宮發言人2021年1月25日做出回應,稱「中國對美國構成重大挑戰」,「習近平發出的呼籲不會改變拜登政府對中國的戰略方法」。這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拜登政府對華政策的宣示。白宮發言人普薩基(Jen Psaki)表示,美國正與中國展開激烈競爭,美國總統拜登希望以「耐心」處理與北京的關係。

美國彭博社報道,普薩基表示,拜登政府計劃重新審視特朗普任期內的強硬政策。她還說,白宮將在未來幾周內就這個問題與國會的共和黨人和民主黨人,以及國際盟友和合作夥伴進行接觸。

特朗普政府將中國視作「戰略競爭對手」,拜登政府顯然也不會改變這一定位。能夠改變的,可能就是遏制中國策略上的變化。可以預期,拜登時代中美直接對抗的激烈程度大概率會低於特朗普時代,但中國所面臨的局面可能不會比特朗普時代更有利——重返國際合作道路,建立對華統一戰線,是拜登遏制中國的核心政策。

2020年12月30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德國總理默克爾及法國總統馬克龍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為中歐投資協定舉行視像會議。(AP)

在2020年的倒數第二天,廣泛認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中歐投資協定》正式達成。這份歷經7年艱難談判而達成的協議,讓準備尋求修復盟友關係的拜登團隊感到了不安。相較於特朗普的特立獨行,以「美國優先」不斷退群招致盟友的不滿,「老道」的拜登傾向於平衡和修復與傳統盟友的緊張關係。

與特朗普奉行的孤立路線和單邊主義不同,拜登在就職演說中誓言要「修復我們的盟友關係,再次與世界接觸」。特朗普時期,美國退出了《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巴黎協定和伊朗核協議。而且在新冠疫情蔓延之下,特朗普政府2021年7月宣布退出世界衛生組織(WHO)。拜登甫一上任,就簽署了17項行政命令,其中就包括重返世界衛生組織、重新加入《巴黎協定》等,宣吿美國重回國際社會。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劉曄發文分析指,拜登政府的重要優先事項是恢復美國在重大全球事項上的領導地位,強調和盟國開展合作,重建國際組織對美國的「向心力」。拜登的對華政策團隊認為相較過去,中美之間如今更偏重於戰略競爭,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J. Blinken)、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都是致力於戰略競爭的人,蘇利文早前就指出美國應該在「壓制中國的發展」上少花時間,而應該更加重視「我們自己如何跑得更快」。

而拜登政府已經表示,優先關注國內事務。就任第一天,拜登簽署的了17項行政命令,除與世衛組織重新建立聯繫,重返巴黎氣候協定外,更多的是「安內政策」,內容涉及應對疫情、移民、氣候變化、種族及性少數權益等方面,要求聯邦僱員在政府建築物內佩戴口罩等,既着手消除特朗普的政治遺產,又顯見拜登的政策偏好和優先順序。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並未提到與中國的貿易爭端。顯然,對新一屆美國政府來說,需要馬上着手解決的頭等大事是應對國內的動盪。但也應該看到,沒有任何迹象顯示,拜登願意在貿易、科技或在南海、台灣與中國降低對峙的程度。在人權問題上,拜登堅稱中國必須付出代價。這與特朗普形成鮮明對比,特朗普經常回避批評中國的人權問題。

圖為2013年12月4日,時任美國副總統拜登到訪中國,在人民大會堂與國家主席習近平握手。(Getty)

曾在克林頓(Bill Clinton)政府時期擔任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特別助理、兼國家安全委員會亞洲事務高級主任的布魯金斯學會的學者李侃如(Ken Lieberthal)說:「我認為拜登將像特朗普一樣強硬,但我認為他的做法將更加一致和更具戰略性。」

相對於特朗普的「不按套路出牌」,擔任過8年美國副總統,以及長達36年的聯邦參議員,堪稱美國政界最資深政治人物的拜登,更為謹慎和理性,在美國兩黨已經視中國為「一個意在破壞美國主導的全球秩序的威權主義對手」的共識之下,對中國而言可能並非利好。

可以看到,中國越發自信——對自己承受打擊和抵禦風險能力的自信,對自己政治制度的自信——中國領導人不斷強調,不同國家的政治制度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必須尊重這些差異。在剛剛結束的達沃斯論壇上,習近平有過同樣的表述。

與特朗普政府內的一些鷹派人士不同,一直以實用主義著稱的拜登,沒有把與中國的競爭是類比於與蘇聯冷戰的文明鬥爭。未來會不會改變呢?是個問題。

當「老道」的拜登遇到愈發自信的中國,中美將擦出怎麼樣的火花,還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