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金球獎︱華人得主從中國驕傲淪辱華 誰會陷入下一片無依之地

撰文:戴侖
出版:更新:

如果中國大陸互聯網上的一則則貼文有人格,他們或許都是中國詩人徐志摩的直系親屬——這些貼文太擅長演繹「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來」。
官媒《環球時報》主編胡錫進在3月9日發出一條建議北京天安門廣場可以減少圍欄的超長微博,幾個小時後觸發了上述命運機制。而近期內地社交媒體上大規模消失的,則是對華裔導演趙婷的祝賀,以及「中國的驕傲」、「華人導演之光」式的讚美。
說消失也不甚準確,因為這些祝賀與讚美,都反轉成了「辱華」、「賣國導演」。

趙婷導演、麥克多蒙德(Frances McDormand)主演的《無依之地》改編自美國女記者傑西卡·布勞德(Jessica Brauder)的同名非虛構作品。電影聚焦一個一無所有的老年女性,講述她寄居在自己的廂式貨車中,選擇永遠在路上,成為一個當代遊牧者的故事。(微博@金球獎GlodenGlobes)

「人生的大起大落太快,實在是太刺激了!」同為電影人的周星馳誠不我欺。

其實趙婷本應更早收到大規模的祝賀。她導演的影片《浪跡天地》(內地譯《無依之地》)年初就已在威尼斯拿到金獅,只是歐洲三大電影節中威尼斯這些年實在是式微的有些厲害,所以趙婷並沒有在中文輿論場中泛起太大的水花。

但在電影從業者與相對專業的影迷群體中間,對於《無依之地》的推薦與討論在中國農曆春節前便已開始。

直到趙婷在今年的金球獎上斬獲最具分量的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兩項大獎。眾多電影類自媒體,以及多家中國官媒,都在第一時間發文「祝賀趙婷」,這位華裔導演的名字算是正式「出圈」。

其實電影愛好者都知道,威尼斯電影節再怎麼走下坡路,也無法證明一位電影創作者拿到美國的金球獎就比拿到一座金獅更光榮。媒體與大眾的興奮點在於,金球獎歷來被稱為奧斯卡獎的風向標,如果趙婷能夠再接再厲,成為歷史上首位捧起小金人的「華裔女導演」,那才真是「揚眉吐氣」、「光宗耀祖」了。

這就是中國人最為普遍的心理。知識分子可以一遍一遍地說奧斯卡並不能證明什麼,但相當多的中國人仍然最為在意,能不能在美國人面前證明什麼。哪怕奧斯卡拿不了獎,兩座沉甸甸的金球獎,也是極好的。

然而就在很多自媒體作者還沒想好怎麼藉此事蹭一波熱點的時候,輿論風向突然180度轉彎。

《無依之地》原計劃於4月23日在中國大陸上映,但日前有網友發現,在中國最大的電影評分網站「豆瓣」上,《無依之地》的電影條目雖在,但中文海報已被撤下,同時中國地區上映的日期也消失不見,新浪微博上也有眾多網友在猜測並轉發「無依之地撤檔」的消息。

有西方通訊社向此前批准該電影發行的中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發出詢問,但沒有得到回應。負責該片北美發行的荷里活公司探照燈影業(Searchlight Pictures)也沒有回覆置評請求。

儘管網上仍能看到許多對這部影片的報道,且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官方消息顯示這部電影在中國上映受到影響,但「封殺」「撤檔」之說幾乎已被輿論認定。

點擊大圖觀看處於輿論漩渦中的趙婷與《無依之地》⇩

+3

🙌更多精彩內容,詳見多維新聞專欄→ 【輿論場丨把脈輿論熱點 於喧囂中撥雲見日

如此戲劇性轉折的原因,據說是因為趙婷曾經發表「辱華」言論。有網友翻出趙婷在2013年接受雜誌《Filmmaker》的訪問,提到為何自己有一種叛逆的性格,「這要追溯回我在中國成長時期的經歷,當時到處都是謊言,很多接收到的資訊都不是正確的」,但目前這段訪問的原話目前已被刪除修改。

此外,她在2020年接受澳洲媒體採訪時曾表示,「終究美國現在是我的國家」 (The US is now my country, ultimately),也讓外界懷疑她現在是否還持有中國護照。

不過據美國《紐約時報》、英國《衛報》等在內的多家西方媒體報道,那家澳洲網站後來發出更正,表示網站錯誤地引用了趙婷的話,採訪主要集中在家庭和身份主題上,她實際上說的是「美國終究不是我的國家」(The US is not my country, ultimately)。

趙婷認為自己是哪國人,與她是否「辱」了哪個國家並無關係,何況她當時究竟作何表達還需要更準確的信息。至於她所說的「充斥着謊言」等話語,儘管《Filmmaker》已在今年2月中旬將報道中的相關內容刪除,但網頁的存檔版本並不難找到

於是有了趙婷的那一段講述,翻譯過來大意是:

選擇這個題材,要追溯到自己十幾歲時(teenage)在中國的成長經歷,那裏到處是謊言,感覺就好像自己永遠無法從中走出去。「我」能得到的很多信息都是不正確的,這讓「我」對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背景充滿了叛逆情緒。後來「我」去了英國,又開始重新學習自己國家的歷史。學習政治學是「我」搞清楚什麼是真實的一種方式。用信息武裝自己,然後再挑戰它(信息本身)。

這段表述頗為典型地描述出了很多中國留學生經歷過的心路歷程。它既是政治的,是中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因為「理論」無法解釋「現實」而導致兩者在敘事上脱節,凸顯出中國近幾十年來在理論與外宣上的孱弱;但更是有關個人成長的,是一個青年隨着年歲與知識的增長,自然而然出現「懷疑一切,重估一切」的傾向。或許有些人極其不幸的終其一生也未能經歷這個階段,但在獨立思考中達至思想成熟的彼岸之人,想必會對曾經內心經歷過的「天崩地裂」報之以微笑,哪怕他已不再認同年輕時的自己。

2018年,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再度獲得小金人的美國著名女演員麥克多蒙德(Frances McDormand)宣布,自己即將和趙婷合作一部電影。這部電影正是如今在威尼斯電影節以及金球獎上斬獲大獎的《無依之地》。(微博@金球獎GlodenGlobes)

趙婷也同樣經歷過從混沌的熱血到成熟的歷程,在那段講述之後,接下來的報道內容大意是:在大學四年後,趙婷發現自己「被政治束縛(turned off)了」。她發現自己喜歡在酒吧裏「結識人們並了解他們的歷史。」 她開始相信電影才是能整合自己所有興趣的事物,因此在不認識這個行業任何人的情況下,參加了紐約大學的電影研究生課程(Graduate Film Program)。

所以,在結合原文的上下文之後,趙婷所說的那些話,還能被認定與「辱華」有關嗎?

退一步講,即便認定趙婷的話就是在「辱華」,也應該像《環球時報》主編胡錫進在微博上說的那樣,「趙婷這部電影沒必要因此而撤檔。」胡錫進認為,趙婷「不屬於在海外將這種價值觀變成政治立場並加以突出的那類極端人士」,「她成名了,對她過去言行的深挖自然跟進了,經不起考驗的元素因此暴露了,」觀眾是否要將對趙婷的態度和她的電影進行綁定,用腳投票就足矣,完全可以用「市場化的方式了結」。

當然,目前沒有任何確鑿證據顯示《無依之地》已經撤檔,即便真的無法上映,網上也有評論者認為官方未必在這件事有任何態度,只是在習慣於層層加碼、「自我審查」的政治環境中,也許是負責外國影片引進的相關機構與企業為了穩妥而為之。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在日前舉行的2021年中國電影工作會議上,中宣部常務副部長、中國國家電影局局長王曉暉表示,「要健全完善電影評價評估體系,構建起政治性、藝術性相統一、社會反映和市場認可度相統一的電影作品評估機制。」

聯繫到中國左右撕裂愈發嚴重、民粹情緒日益高漲的輿論環境,這一切都不禁令人憂慮,趙婷與《無依之地》的遭遇,會是最後一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