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衝突|鐵穹可保台灣穩守? 拿哈馬斯比擬解放軍戰力是開玩笑

撰文:祁賓鴻
出版:更新:

5月上旬起,因齋戒月期間的阿克薩清真寺(Al-Aqsa)衝突、東耶路撒冷的謝赫·賈拉(Sheikh Jarrah)定居點爭議,巴以雙方再次站上了交火擂台,在輿論、人民、軍火等場域,展開了新一輪博弈。
5月10日,實際控制巴勒斯坦加沙地帶(Gaza)的哈馬斯武裝率先出擊,向以色列發射了超過150枚火箭彈,後者則回以空襲。雙方衝突在5月12日進入白熱化階段,哈馬斯追加發射850枚火箭彈,以色列則開始了大規模空襲。

有鑑於雙方火力差距過於懸殊,哈馬斯已於5月13日提出停火要求,但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顯然不願應允,以致衝突發展為眼下加沙地帶單方受襲的慘劇。

以色列軍隊炸燬加沙一棟大樓,其為數家國際傳媒的辦公室所在地。(AP)

單就以色列何以勝出的條件分析,「鐵穹」(Iron Dome)防空系統的存在堪為關鍵。哈馬斯的火箭彈雖搶得發射先機,卻多被以色列的「鐵穹」攔截,僅餘幾枚在「鐵穹」待發彈消耗完畢後,成功躲過被截命運,輾轉落入以色列境內,釀成平民傷亡。但其規模與以色列對哈馬斯造成的損傷相比,仍是不可同日而語。

眼下以色列暫無收手意願,加沙戰場的星火短期之內恐難停歇。而鐵穹此次表現不只為以色列爭取到戰術優勢,也吸引了遠在東亞的台灣注意,不少台媒紛紛探討部署「鐵穹」的實戰可能,甚至建議政府可通過美國與以色列的特殊友好關係,循管道購入。如此論斷,顯然既對「鐵穹」的真實效用一知半解,更對台海的戰略實況無從體察。

在以色列阿什凱隆(Ashkelon),從加沙向以色列發射火箭彈時,「鐵穹」反導系統發射攔截導彈,長曝光拍攝的照片。(Reuters)

「鐵穹」系統的特殊限制

首先,「鐵穹」此次表現確實亮眼。綜觀哈馬斯射出的1,700餘枚火箭,其中約有1,200枚因質量不良提早落在加沙無人地帶,未能進入以色列領空,剩餘的500餘枚火箭,則有90%到95%左右受到攔截。故衝突發生至今,巴勒斯坦一方有超過200位平民與武裝份子死亡,上千人受傷,一萬餘人流離失所,而以色列一方僅有9位平民與1位軍人死亡,另有不到600人受傷,物產損失亦是極其輕微。

然而「鐵穹」要能完美髮揮效力,須符合幾大條件。第一,「鐵穹」屬於末端防禦系統,僅能攔截射程70公里內的火箭與炮彈;第二,「鐵穹」設計之初,為了壓低成本與提高同時攔截目標數,採用了毫米波雷達導引頭技術,因此極難追蹤攔截高機動目標;第三,「鐵穹」發射架僅有20發的容量,裝填時間亦較長,無法應付短時間內的大規模炮火轟擊。

2021年5月11日,從以色列南部城市阿什凱隆(Ashkelon)可見巴以雙方在空中駁火的軌跡。圖片以長時間曝光拍攝。(Reuters)

綜上所述,「鐵穹」之所以能自2011年起,便在應付哈馬斯火箭彈上交出漂亮成績單,關鍵乃是:對手是哈馬斯,而非正規軍。哈馬斯的駐地加沙缺乏戰略縱深,且哈馬斯受限經費與技術,使用的是自製的卡桑火箭彈(Qassam rocket),其射程至多16公里,缺乏彈道修正與高機動能力,「鐵穹」應付起來自是得心應手。倘若面對伊朗「流星3」(Shahab-3)或沙特「東風3」(DF-3A)等中遠程導彈,以色列另有「箭-2」導彈可加以攔截。

換言之,在強敵環伺的以色列國防體系中,「鐵穹」乃是為應對哈馬斯而打造的低成本防空系統,攔截彈單發成本僅有4萬美元,全系統的成本也只要5,000萬美元,相較於單發導彈動輒超過400萬美元、系統要價上億的「愛國者」(MIM-104 Patriot)來説,「鐵穹」的物美價廉不言而喻。

2021年5月13日深夜,以色列的「鐵穹」防禦系統成功攔截由加沙北部發射的火箭,在加沙上空激起火光。(Getty Images)

台灣詭異的武統想象

然而「鐵穹」的前述條件,註定難被廣泛應用,故其儘管價格實惠,時至今日仍少有國家採購。台灣雖展現出極大興趣,但台海條件便不屬可用範圍。

首先,跨越海峽而來的火箭或炮彈,射程皆在150公里以上,遠遠超越「鐵穹」所能適用的攔截範圍,倘若以色列當真不顧國際情勢與中以關係,將「鐵穹」系統售予台軍,其作用也僅止於攔截部隊登陸後,於島內發射的火箭與炮彈。但若戰事發展至此,「鐵穹」再能防空,又有何意義?

2021年5月12日,攝影師在以色列南部城市阿什凱隆(Ashkelon)上空,捕捉到火箭與「鐵穹」防禦系統「火併」的情形。圖片以長時間曝光拍攝。(Reuters)

其二,「鐵穹」攔截哈馬斯土製火箭彈或許綽綽有餘,但面對解放軍諸多高機動能力、火力迅猛的正規軍裝備,便只能徒呼奈何。且儘管「鐵穹」強於卡桑火箭,一旦哈馬斯使出「火箭雨」戰術,「鐵穹」仍偶會因填充不及等因素,錯放漏網之魚,以致釀成傷亡。故在戰略層次上,「鐵穹」更大程度是發揮了心理意義:讓以色列國民因有防空系統而心安,以及避免哈馬斯有恃無恐,以平民性命要挾以色列讓步。

要而論之,以色列明白軍火的存在意義:恫嚇勝過擊打,外交重於戰事。面對建國初期的阿拉伯聯軍,其雖以優勢火力壓制,卻從未放棄與各國建交的可能,就算讓步亦再所不惜,例如其為與阿聯酋建交,好打入海灣君主國社交圈,便放下過往堅持,同意美國軍售阿聯酋F-35戰機。即便坐擁百萬軍火,以色列亦深知在長遠戰略上,化敵為友的成本低過永遠對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