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恐襲廿周年|江澤民當年拍板回應三選一 扭轉美國遏華趨勢

撰文:關岭
出版:更新:

造成三千多人死亡的「9·11」事件是2001年國際關係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也是美國外交政策的一個轉折點。「9·11」事件和中國迅速作出的反應使美國認識到中國不是美國的敵人,恐怖主義才是對美國國家安全的主要威脅,美國需要中國的合作和支持。在當時,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共領導層成功利用「9·11」事件扭轉美國遏制中國的態勢,增加中美合作的因子,改善中國所處的國際環境,使中國在錯綜複雜的國際博弈中抓住了寶貴的戰略機遇期。

恐怖襲擊發生時,另一個半球的中國已經進入夜晚。一些市井街頭、高校宿舍、尋常百姓家,突然爆發喝彩,有些人指着電視屏幕喊:「炸得好!」他們將慘劇歸結於美國奉行霸權主義的結果,美國是「咎由自取」。

但距第一起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僅僅五個小時之後,北京時間9月12日凌晨,江澤民就緊急致電美國總統布殊(George W.Bush),代表中國政府和人民向美國政府和人民表示深切的慰問,並對死難者家屬表示哀悼。江澤民這一舉動使中國成為最早向美國表明共同反對國際恐怖主義立場的大國之一,對於後來中美關係的發展有着不可忽視的影響。

中國已故駐法大使吳建民在《外交案例》一書中寫道,「9·11」事件發生後,中國政府面臨三種選擇:第一,靜觀,不表態;第二,靜觀各方反應和動向後再表態;第三,以最快的速度譴責恐怖主義。在「9·11」事件發生當晚,通過電視觀看事件整個過程的江澤民當即決定召集中央政治局常委開會,中國政府選擇了第三種。

9月12日晚,江澤民應約與布殊通電話時,再次強烈譴責「這起駭人聽聞的恐怖活動」,並表示「我們願向美方提供一切必要的支援和協助。」同日,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投票支持美國提出的反恐決議。根據北京的指示,中國駐聯合國代表發言說:「昨天發生的襲擊令全世界感到震驚,它雖然發生在美國,卻意味着對整個國際社會的公然挑釁。」中國的外交支持明確而堅定,幫助美國在全世界範圍內建立一個挫敗恐怖主義的聯盟。

在恐怖襲擊發生後,中國馬上派遣32名反恐專家前往美國,前所未有地讓美國分享情報,這是中美關係的一個驚人轉折。據美國作家庫恩(Robert Lawrence Kuhn)撰寫的《江澤民傳》披露,在隨後數月中,當美國開始策劃反擊時,中國的反恐人員與美國同行定期舉行會晤。中國關閉了與阿富汗和盟友巴基斯坦的邊境,以防「基地」和塔利班頭目經中國逃竄。考慮到中國關於不破壞國家主權以及不干涉他國內政的政策,這些積極舉動尤為引人矚目。另外,中國還允許美國「斯坦尼斯」號航空母艦戰鬥群在前往阿拉伯海參與反恐戰事途中逗留香港。

高清圖集:改變世界格局的「9·11」事件

+11

2001年10月,布殊在「9·11」事件後首次出國,參加亞太經合組織(APEC)上海峰會。在美國遭受巨大災難的情況下,布殊此行顯示了美方對中國的重視,反映了雙邊關係的改善。在上海,布殊與江澤民舉行會談,兩國元首同意將中美關係定位為「建設性合作關係」,為兩國關係確定了積極的發展方向。同年12月,中國在遞交「復關」申請整整15年之後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而中國加入WTO之後,開始悶聲發大財。2001年中國經濟總量世界排名第六,2010年躍升至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

2002年2月,布殊再次對中國進行工作訪問。訪華日期2月21日是布殊親自選定的,他父親老布殊(George H.W.Bush)曾在1989年2月25日訪華,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遜(Richard Nixon)歷史性訪華就是從當年2月21日開始的。

2002年4月,時任國家副主席胡錦濤訪美並取得成功。2002年10月,江澤民應邀訪美,併到布殊的私人農場克勞福德牧場作客。布殊對江澤民說:「白宮不是我的家,這裏才是我真正的家,我只把最好的朋友請到家裏做客。今天,我是以家庭式的聚會接待一個偉大國家的領袖。」布殊親自駕車帶江澤民夫婦參觀牧場後,兩國元首舉行了「促膝談心」般的正式會晤。

美國轟炸中國大使館,中國大規模反美示威

+10

在「9·11」事件發生後僅一年之內,中美元首就進行三次會談,兩國關係趨於穩定。江澤民最後一次訪美是一次承先啟後的重要訪問。兩個星期後,中共十六大召開,胡錦濤接班,把穩定的中美關係繼續向前推進。

吳建民認為,「9·11」事件發生後中國政府的反應迅速、及時、正確,尤其是兩國元首間的電話往來,對於穩定推動中美關係的發展產生積極作用,影響深遠。

與在1999年5月美國轟炸中國大使館和2001年4月中美撞機事件時的憤怒相比,江澤民在「9·11」事件中的「慰問與哀悼」似乎是一個大轉彎。對此,庫恩認為,江澤民有關使館被炸、撞機事件和「9·11」事件的選擇,都與他對中國的長遠整體看法和長期以來形成的對美國的認識相一致。他首先是一名中國的愛國者,相信美中之間的良好關係對21世紀的和平與繁榮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