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津湖》的爆紅與冷眼 是中美台海對決的另類寓言?

撰文:袁湘仁
出版:更新:

以韓戰抗美援朝為背景的中國大陸電影《長津湖》,在9月30日上映至今累計票房已逼近人民幣50億元,正式超越《流浪地球》,穩居中國影史紀錄前三寶座,更是近兩周全球票房之冠,遠勝好萊塢大片《007:生死交戰》。
儘管該片未在台灣播映,仍帶起一波話題,但相對於《長津湖》在中國大陸的爆紅,引起外國媒體的關注,台灣的討論可說是一片冷眼以對。

電影《長津湖》原訂在今年暑假檔期上映,因受到疫情影響而延至十一國慶檔期,搭着長假熱潮開出驚人的亮眼票房。《長津湖》的熱映,可以回溯到中國崛起與中共建黨百年的大背景,原來不喜歡宏大敍事的大陸年輕一代,從眼前生活回到中國近代歷史的脈絡中得到反思。

不只是電影《長津湖》,包括《覺醒年代》在內今年多部電視「獻禮劇」,都獲得了中國大陸年輕觀眾的追捧,將自身感受到的美好生活,與陳延年、陳喬年以及中國人民志願軍等無數烈士的犧牲奮鬥聯繫起來。

電影《長津湖》在中國大陸打破多項影史紀錄,但台灣輿論截然不同的評價,有的甚至認為「冰雕連」是「台灣投降中國的下場」。(電影《長津湖》劇照)

《長津湖》在台灣受到的議論,卻又是另一番風景。有親綠的政論名嘴稱,是因為中國大陸的「限娛」和「限電」,民眾只好進電影院看愛國主義的《長津湖》;也有部落客替國民黨軍隊抱屈,指「冰雕連」的戰士多半是國軍俘虜、毛澤東參戰就是要「藉美軍之手消滅掉國民黨的降軍」,並得出「『冰雕連』就是台灣人未來投降中國的下場」的結論。

不只於此,該部落客的觀點也透過其他名嘴在政論節目上「發揚光大」,還有一些投書認為「國民黨看《長津湖》將情何以堪」。簡而言之,《長津湖》所代表的韓戰和抗美援朝歷史敍事,看在台灣社會眼裏,基本上都不為藍綠所買單。

▼抗美援朝與中美關係變化:

+7

事實上,台灣長年以來對於韓戰的看法,與中國大陸之間本就大相逕庭。對國民黨來說,這場戰爭發生於「大陸淪陷」之後,在「反共」高於一切的政治動員之下,並不會從「保家衛國」的正面角度來看待這場戰爭,甚至反而會倒向美國的立場,畢竟當年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之後,才讓風雨飄搖的蔣介石政府「起死回生」。

而在民進黨的反中史觀裏,在美國的帶領下,這場戰爭保住台灣未落入中共之手,當然順理成章轉化為今日「抗中保台」的歷史號召,也跟着美國的歷史詮釋,將韓戰視為「最寒冷的冬天」。當下在台海情勢更為緊張嚴峻之際,《長津湖》所訴諸的中國人民英勇抗擊美帝的故事,自然在台灣很難被接受,甚至站在歷史的對立面對《長津湖》大加嘲諷。

韓戰已然過去70餘年,也意味着兩岸的分治與對立超過70年,蔡英文在今年的雙十演說中,更是將兩岸的歷史從1949年橫刀腰斬。對於年輕一代幾乎連孫中山都快要不認識的台灣而言,韓戰更是「事不關己」的一段歷史、「抗美援朝」只是「鄰國敵人」一場民族主義情緒宣泄的「大內宣」。

然而,若是把《長津湖》放回地緣政治和歷史的視野裏,發生在長津湖零下40度戰場上,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九兵團殲滅號稱不敗之師的美軍北極熊團,中國方面也是付出了慘烈的代價。這場冰天雪地下的戰事,本身正遙望着70多年後的台海局勢,不斷發出歷史訊息。

▼北京高調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習近平宣示中國人民必將迎頭痛擊分裂勢力:

對中國大陸來說,台灣不只是其東南門户,有着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更是中華民族復興之路上必須跨越過的一道門檻。當年中共在一窮二白的情形下,為了抵禦美國的步步進逼,不惜代價「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打出了一場「立國之戰」,更何況今日國力已不可同日而語,官方和民意「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決心,必然是只增無減。

中美博弈令「世界百年變局」進入到了一個比1950年代更為尖鋭且針鋒相對的時代,去年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的講話,雖然回顧的是歷史,但對話的對象則是當代,向內外發出了在各種難關面前都不會退縮的訊號。中美之間最為激化的矛盾衝突點,眾人都已公認是在台灣,美國更是糾集盟友頻打台灣牌以遏制中國,一方面尋求對華關係的改善,另一方面又不斷釋放美台軍事合作的消息;而台灣的民進黨政府也為了選舉利益在台海升温上喜形於色,近期更是拋出「不畏戰」、「準戰爭」等各種「動員令」。

▼蔡英文政府官員近日頻發台海戰爭的危險訊號:

若是美台聯手跨過底線,點燃了台海爆燃點的引信,中美勢必在此攤牌對決,那麼台灣可能將迎來另一場改變命運的「最寒冷的冬天」。兩岸史觀不同、對歷史的解釋也會有所不同,但在開酸《長津湖》滿足民粹想像過後,這一部影片所象徵的歷史動力和意義,恐怕是台灣需要直面以對的現實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