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密集強調歷史自信 「五個自信」呼之欲出

撰文:應濯
出版:更新:

「草蛇灰線,伏脈千里」,這是外界解讀中共政治一個比較常用的說法,用來指中共的政策、理論變化,往往早有伏筆。近年來在中共政治中具有重要指導地位的「四個意識」、「四個自信」、「兩個維護」、「兩個確立」,都有一個可以尋找和發掘的脈絡。
以此邏輯觀之,一段時間以來,梳理發現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多次提及「歷史自信」這一概念,如無意外, 「四個自信」在未來不久很可能「增編擴容」,吸納「歷史自信」,擴展為「五個自信」。

習近平密集強調「歷史自信」,或為鋪墊「五個自信」

第一次是2021年11月習近平在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這篇題為《以史為鑑、開創未來,埋頭苦幹、勇毅前行》的講話於2022年1月1日在中共中央機關刊《求是》雜誌發表。習近平談到學習總結黨史意見時的第一點便是「堅定歷史自信,自覺堅守理想信念」,他說「這次全會《決議》充分顯示了我們黨高度的歷史自信,向黨內外、國內外展示了一個百年大黨的清醒和成熟」,「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自信,既是對奮鬥成就的自信,也是對奮鬥精神的自信」。

第二次是2021年12月27日至28日,習近平在中共政治局召開的黨史學習教育專題民主生活會上的講話。這次民主生活會的主題是「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堅持黨的百年奮鬥歷史經驗,堅定歷史自信,不忘初心使命,勇於擔當作為,走好新的趕考之路」,再提「歷史自信」。根據新華社發佈的官方通稿,習近平在講話中七次提到「歷史自信」,他認為「在新的趕考之路上,我們能否繼續交出優異答卷,關鍵在於有沒有堅定的歷史自信」,強調要「讓正史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教育廣大黨員、幹部和全體人民特別是廣大青年堅定歷史自信」。

第三次是2022年1月11日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習近平說,「增加歷史自信、增進團結統一、增強鬥爭精神,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信心、勇毅前行,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而不懈努力」,「進一步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

在短短兩個月時間內,光是公開報道,習近平便已在三個重要場合提及「歷史自信」,其重要性可見一斑。與此同時,中共官方媒體已經開始比較多地報道和分析「歷史自信」。這個過程與2014年習近平開始多次談及「文化自信」有相似之處。

當時,習近平多次在不同場合談及「文化自信」後,中共官方媒體跟進報道,慢慢冠之以「習近平的『第四個自信』」。2016年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明確提出「四個自信」,即在中共十八大提出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基礎上增加「文化自信」。2017年中共十九大將「四個自信」寫入黨章,自此之後,「四個自信」成為全黨都需遵守的精神指引。

從這個脈絡可以看出,今天習近平密集談及「歷史自信」以及中共官方的陸續報道,或可視為習近平和中共有意推出「五個自信」,進而更新和豐富中共全黨的精神指引。

習近平的「歷史自信」有歷史支撐

習近平密集談及「歷史自信」,其實並不令人意外。首先,中國發展歷程就極重歷史文明。從數千年中國歷史來看,中華文明既是一個早熟文明,是地球上古老的文明中心之一,又是少有的未曾中斷的具有強勁生命力的文明,創造了大量影響深遠、璀璨耀眼的文明成果,極大豐富了人類文明。關於這一點,但凡讀過中國文明史,對中國歷史有比較多了解的人,大多感同身受。

其次,尤其是在今天西方文明面臨一系列挑戰,人類被物質主義膨脹、消費主義氾濫、個人主義和享樂主義大行其道、新殖民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盛行、全球嚴重的政治經濟不平等深深困擾之際,中國歷史上所形成的一系列文明成果更是具有現實意義和啟發意義。

事實上,正是因為對於中國文明歷史的認可,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認為世界的未來在中國。而習近平作為一個對於中國歷史傳統有着強烈認同的中共領導人,在今天這樣一箇中西意識形態博弈的時代,自然會強調有堅實支撐的「歷史自信」。

當然,習近平的「歷史自信」還來自於對中共百年曆史成績的高度認可。在《求是》發表的講話《以史為鑑、開創未來,埋頭苦幹、勇毅前行》中,習近平就已經從中共百年曆史之於中華民族發展方向、中國人民命運、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人類現代化和文明新形態的貢獻層面闡述了「歷史自信」的來源。

事實的確如此。中華文明在近代落後於經歷工業革命和資產階級革命的西方,在鴉片戰爭後飽受屈辱,滑向谷底,整個國家都陷入生死存亡的空前危機,各股政治力量各黨派先後登台,都無一能將中國救出黑暗。直到中共產生後,伴隨着中共從一大時全國50餘名黨員到今天成為擁有9500萬黨員的世界最大執政黨的背後,是中國在極為艱難的情況下實現主權獨立和國家統一,完成工業化,崛起為全球第一大工業國和第二大經濟體的過程。

《聖經》曾有摩西(Moses)帶領以色列人歷經九死一生艱難走出埃及到迦南地的故事,某種程度上,過去一百年內,在帶領中國人擺脱黑暗創造更美好生活的過程中,中共就扮演了這樣的角色。儘管百年曆史過程中,中共犯過一系列錯誤,今天中國社會仍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不能否認的是,今天的中國絕對是中國有史以來最為繁盛和發達的時代。正是這份百年成績,構成了習近平所說的「歷史自信」的堅實支撐。

2021年7月1日上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新華社)

將「歷史自信」納入「五個自信」有其內在邏輯

在中共話語體系裏,過去幾年所反覆強調的「四個自信」,其實是為了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和文化的合法性、正當性。而今次習近平提出的「歷史自信」,恰恰符合這一需要。

誰掌握了過去,誰就掌握了未來。歷史往往是當前的合法性來源。這是人類自古以來的社會發展定律,主要包括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通過探尋歷史、回顧歷史、總結歷史,才能明白為何會走上當前這樣的道路,選擇當前這樣的制度和理論體系。第二個層面是只有挖掘歷史才能理解當前何以是當前,為何當前的政治秩序才能獲得成功,什麼才是人心向背。

就拿「四個自信」來說,只有探究歷史,才能深刻認識到,為何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和文化的自信,因為這是過去一百年,面對中國內憂外患、國將不國、民不聊生的悲慘處境,一代代中國仁人志士幾經探索,遭遇各種失敗、挫折後所選擇的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方案。

「歷史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載體和支撐,尤其是對於「文化自信」來說,最主要的呈現形式便是數千年以來的歷史傳承。以中共的合法性來源來說,中共常說自己是人民的選擇,那怎麼證明這一點?只有歷史可以證明。所以,中共談到人民的選擇時往往加上歷史的選擇。

在這個問題上,昔日的中國和已經解體的蘇聯,是前車之鑑。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面對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救亡圖存嘗試的失敗,中國社會開始對過去的文化和歷史產生嚴重懷疑和否定,一度興起全盤西化思潮,認為過去幾千年的歷史是專制政治不斷輪迴的歷史和吃人的歷史。

這在當時儘管是內外環境所致,五四新文化運動從結果上來說的確推動了中國的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但難免矯枉過正,甚至與後來中國激進反傳統,造成文化斷層和文化主體性迷失有某種思想上的因果關聯。

正因這樣,當時倡導對中國歷史心懷温情和敬意的錢穆便極力反對這一點。他說:「今天我們要反對中國自己傳統,想要抹殺我們自己兩千年曆史,但歷史已然成為歷史了,如何能一筆抹殺呢?別人家自有別人家的歷史,我們又如何將自己橫插進別人家的歷史傳統呢?

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左)當年任由社會各種激進力量簡單否認蘇聯共產黨的歷史,嚴重衝擊蘇聯體制的合法性。(AP )

蘇聯的情況同樣如此,自赫魯曉夫(Nikita Sergeyevich Khrushchev)簡單化否定史太林(Joseph Vissarionovich Stalin)以來,一直到戈爾巴喬夫(Mikhail Sergeyevich Gorbachev)時期,蘇聯領導層經常陷入對過去歷史的簡單否定之中,導致蘇共黨內、大眾層面乃至整個國際社會主義陣營的巨大思想混亂,進而嚴重衝擊蘇聯體制、政治意識形態、歷史的正當性,客觀上加速蘇聯解體。

所謂「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中共一直以來在這一點上是非常敏鋭和警惕。這也是習近平主導的中共第三份歷史決議以正面敍事和宣揚歷史功績為主的原因。中共第三份歷史決議將百年黨史稱作「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歷史,儘管犯過一些嚴重錯誤,出現一些問題,比如反右、大躍進、文革和改革開放後所出現的一些深層次矛盾、新問題,但都只是發展過程中次要的插曲,大方向還是數代中共領導層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前赴後繼,持續接力。

所以說,習近平密集強調「歷史自信」,既是對中共百年曆史的自信和高度認同,又是為了建構一套數代人連綿不斷、為民族復興而奮鬥的歷史合法性敍事。而這恰恰與「四個自信」的邏輯一脈相承、相互補充。基於這樣的考慮,中共有很大可能在適當時候,將「四個自信」因應「歷史自信」的提出擴充為「五個自信」,成為全黨新的精神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