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防疫是地方的「第五個現代化」範本

撰文:杭子牙
出版:更新:

新冠病毒(COVID-19)繼續在全球肆虐,近期又掀起了新一輪疫情海嘯,內地即便嚴防死守也難免有漏網之魚,除了河南與天津被病毒攻克,上海近期也傳出疫情消息。
1月13日,上海新增2例新冠肺炎本土確診病例和3例本土無症狀感染者,隨後,按照疫情防控要求,發現確診病例的上海市靜安區靜安寺街道愚園路228號,被列為「中風險地區」。

與其它內地其它城市按照行政區劃劃定的「中風險區」不同,上海這個「中風險區」是一家奶茶店,面積只有20餘平方米,創下了中國疫情防控先例,也可以說是全世界最小的疫區。這讓上海疫情防控再次成為中國輿論場討論的熱門話題。

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上海的疫情防控工作就一直是人們交口稱讚的對象,和作為對比經常有人要求其它中國城市學習的榜樣。這是因為,不同於其它中國內地城市經常搞「一刀切」式的嚴厲防控措施,上海對疫情一直實施「精準防控」,即在堅持「動態清零」的前提下,通過「瓷器店裏抓老鼠「式的精準防控,阻斷疫情傳播,儘量減少對市民出行與社會正常運轉的干擾,取得了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運行的最佳平衡效果。

上海是中國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和北京在疫情爆發後即切斷國際航班並要求入境人員必須附加隔離更長時間才能進京不同,上海仍然保持着密集的國際航班起降頻率,是中國在疫情期間與海外交流的最重要窗口,但迄今為止,這個城市並沒有因此爆發過大規模局部疫情。

另一方面,作為中國人口最密集、人口與商業流通最繁忙的城市,按理說相較於其它城市會更有利於病毒傳播,然而幾次疫情侵入威脅,上海都能迅速清零,與此同時上海市政府又從未像其它內地城市那樣採取過嚴厲的封城堵路政策,也從來沒有進行過大規模全員核酸檢測。

作為對比,位於中國中西部的另一個核心大城市西安,不久前為應對當地局部爆發的疫情就採取了嚴厲封控措施,結果雖然遏制住了疫情,卻在輿論場釀成了一場「大型翻車事故」。好幾起在此期間發生的次生事故,嚴重損害了當事民眾的利益與這個城市的管理者形象,使得不少人甚至對是否應繼續堅持「動態清零」產生了懷疑。

事實上,西安的經歷並不是孤例,過去兩年,中國疫情防控雖然取得極大成功,在世界疫情災難中「風景這邊獨好」,但是因為疫情對經濟帶來的嚴重衝擊,再加上地方政府治理能力落後,動輒像西安這樣濫用「一刀切」政策,慣採取層層加碼式的嚴厲防控,嚴重影響到局部社會運轉與一般人的就業收入,不少人正開始躁動焦慮,連中國政府一直堅持的行之有效的「動態清零」也開始面臨質疑,如何在疫情防控中結合實際儘快提高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第五個現代化」水平成為一個很具現實意義的話題。

2013年習近平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了「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概念,並將之標定為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又稱「第五個現代化」)。2019年中共還專門安排了一次黨的中央全會討論如何推進這個現代化。

相對於物質層面的前「四個現代化」,「第五個現代化」是非常抽象的論述,如何讓人認識並不容易。但是,新冠疫情防控讓很多中國人體認到了這個現代化維度的重要性,同時也打破了長期形成的對西方制度與社會治理能力的某些迷思。西方的制度設計或治理模式就是現代化,或者說西方就代表了現代化嗎?恐怕未必,至少在危機時刻的社會動員與疫情防控上體現不出任何現代性。

反倒是中國,無論在社會動員、疫情防控,還是在政府應當為人民生命健康負責的價值理念方面都令人眼前一亮。兩年來,疫情在歐美已經造成數億人感染,上百萬人因此喪命,絕大多數歐美國家在防疫失敗後只能被迫選擇「與病毒共存」,而一向被認為不夠現代化的中國卻成為全球防疫模範生。

如今,在國家治理的理論與實踐層面,中國正表現得越來越自信,但是也必須承認,在地方政府層面有很多地方在社會治理實踐上距離這個現代化目標還相當遙遠,其主要表現,就是一些政治官僚為了政治保險或政治投機,喜歡搞形式主義的「一刀切」措施,在實際治理中往往失之與「左」,這種情況在過去幾年有愈演愈烈之勢,疫情防控也是受災區之一。

在各地經常上演的疫情防控風暴中,唯有上海始終如一,堅持以「瓷器店裏抓老鼠」式的精準防控方式,為如何以最小成本繼續堅持「動態清零」提供了最好樣本,也為中國如何實現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第五個現代化」提供了一個可資參考的最好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