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站|習近平的「第五個自信」

撰文:余一竹
出版:更新:

不久以後,人們所熟悉的「四個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很可能就會增加新的內容,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政治預熱後,另一個引人關注的「歷史自信」會被納入其中,演變成為「五個自信」。

此前,曾在《習近平密集強調歷史自信 「五個自信」呼之欲出》文章中梳理指出,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近來已經多次提及「歷史自信」的概念,包括2021年11月在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2021年12月27至28日在中共政治局召開的黨史學習教育專題民主生活會,以及本月11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

短短兩個月內,單是媒體公開報道上,作為中共最高領導人的習近平就已在三個重要場合提及「歷史自信」,其重要性可見一斑。與此同時,包括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在內的中共官媒也多次宣傳闡述「歷史自信」,有明顯的宣傳預熱意圖。這個過程與「文化自信」在數年前被納入官方政治辭典,變成「四個自信」的過程高度一致。

「文化自信」最早於2014年被習近平公開提及,此後中共官媒既迅速跟進報道和闡述,被冠以「習近平的『第四個自信』」。2016年,習近平在慶祝中共成立95周年大會上明確提出「四個自信」,也就是在中共十八大提出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基礎上,增加「文化自信」。2017年中共十九大將「四個自信」寫入黨章,自此之後,「四個自信」成為中共全黨的思想指引。

按照中共理論成典邏輯,如今,作為最高領導人的習近平如此密集地談及「歷史自信」以及官媒的陸續報道,我們有理由相信,第「五個自信」早晚必將會進入中共典籍。那麼,在「四個自信」之外,為什麼習近平又要提煉出「歷史自信」?一般認為,這源於習近平和中共對歷史的高度重視,對於歷史經驗的吸取,對於中國歷史尤其是中共黨史成就的體認和自信。

中國自古就有重視歷史傳統的文化,對歷朝歷代的政治知識和思想文化都會進行系統的整理和繼承。中國的《四庫全書》最發達的門類就是史類,這是中國與世界歷史上的其他文明最大的區別。而中共作為一個信奉「歷史唯物主義」的政黨,更是充滿歷史意識,注重吸取歷史經驗,建構歷史合法性。如果中共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自身的歷史演變,不能把握中國歷史中的發展規律,不能理解世界歷史的發展邏輯,中共也不可能從一百年前的小黨發展壯大,成為領導中國革命建國和現代化建設並讓中國不斷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崛起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世界第一大執政黨。這份被中共視為發展奇蹟的成績單背後,構成了中共的堅實「歷史自信」。如果不了解中共的歷史,不了解它為什麼如此重視歷史以及中共倡導的「歷史唯物主義」,就無法理解中共治國理政的核心理念,也就容易對中共產生誤判。

中共所講的歷史,不是某些孤立的歷史事件,而是一種可以為社會的繁榮穩定、為人民的幸福發展帶來教益的歷史經驗,為治國理政可資借鑑的歷史規律。這種歷史既是中共所提的「百年曆史」的正史,也是中國發展的千年歷史,是中國從古至今能夠擺脱貧弱而走向獨立和富強的大歷史,為當下中共治理提供了強大豐富的精神資源。習近平在2021年11月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說:「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自信,既是對奮鬥成就的自信,也是對奮鬥精神的自信。」

「歷史自信」就是為了從這種大歷史中找到治理中國的鑰匙,建立對中國自己獨有歷史的「自信」,從而起到統一思想、團結社會人心的作用。從 「四個自信」擴容為「五個自信」,這不僅僅是政治口號的變化,而是透露着中共一直以來的思維邏輯和政治理念,是習近平思想持續與時俱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