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問豐縣八孩母親事件|社會治理的關鍵是什麼?

撰文:呼延朔
出版:更新:

豐縣八孩母親一事仍在持續發酵,在追問該事件全部真相、呼籲嚴肅追責的同時,外界應有一些更深層次的思考。

這是一次對中國基層治理水平的突出暴露。它顯示出,在某些地方,社會治理的題中之義仍然在被官員們廣泛地忽略着。

此題中之義為何?概言之把人當「人」——中國的治理體系理應圍繞這一建設重點做長久的工作。

對於治理者們而言,只有把民眾當成和自己一樣的「人」,各種機制和程序才能得以煥發出人性的光輝,才有可能令治理體系展現出人道主義關懷這一「現代化」的必要內涵。

孟子在描繪理想社會時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句話在中國人盡皆知,但說易行難。可正是唯其難,故見其珍貴,這樣的「高標準」背後所藴含的處世觀特別應當成為治理者們努力具備的素質。

而此言還有不常為人知的後半句,「天下可運於掌」,可見孟子是將之當作治理邏輯的。只是從古至今,誦讀者眾,能做到的人幾稀。

例如在豐縣八孩母親事件中,若該事自曝光之初,所涉相關政府部門但能設身處地,從基本的人道關懷出發,實事求是看待其所處的艱難境況,着力於解決「人」的困難,便不至於只想着敷衍了事糊弄輿論,進而令事件通報一變再變,自然更不會招致網絡上鵲起的罵聲。

《環球時報》前主編胡錫進評論此事,「她一路經歷的基層沒有針對她這樣的極端情況以正常方式展現人道主義關懷的能力,縱容了對她的侵害,我們需要承認我們社會的這一弱點帶有一定普遍性,我們的基層人道主義建設和法制建設任重道遠。」

可謂一言中的,此事件中各方面人道主義關懷的缺失是八孩母親陷入悲慘境遇的關鍵致因。而事件曝光之後,當地主管部門見怪不怪、急於了事的心態則令該事件凸顯出的地方政府基層治理水平的滯後,在網路上被成倍放大了。

究其根本,是在一些治理者的眼中,將鮮活的人「非人化」了,民眾被當成了某種「生產要素」,被冷冰冰地工具化了。

也正是因為人的「要素化」,治理者們便不常展現共情能力:才有對八孩母親被鎖無動於衷,反而急忙公告免得「事情鬧大」;才有無視民眾回家心切,發明出令人費解的「惡意返鄉」;才有數見不鮮的暴力截訪;才有憑空加碼的防疫「一刀切」……

這是寄生在中國治理體系身上的現代化之疾,務要革除,否則「現代化」就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