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印太戰略表裏不一 台專家張競:天下只有台灣傻傻愛着美國

撰文:張鈞凱
出版:更新:

俄烏戰爭持續,美國參議院日前通過《美國競爭法》(America COMPETES Act),內容包括支持強化美台關係、促進文化外交往來,認定台灣是美國印太戰略重要一環,牽動中美博弈格局下的台海前景。
台灣專家張競認為,美國印太戰略的實際做法與外交枱面話有很大的差距,可是天下只有台灣傻傻愛着美國;從俄烏情勢來看兩岸關係,他也指出已經不可能再回到冷戰,台灣命運要靠自己。

台灣輔仁大學日本暨東亞研究中心、國立政治大學兩岸政經研究中心於3月31日下午舉行「烏俄戰雲起、印太何處去」學術座談會,邀請輔仁大學日本暨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競主講,由該中心主任何思慎、輔仁大學法文系主任沈中衡與談。政大兩岸政經研究中心主任魏艾主持活動。

張競首先破題何為「印太」,美國的「印太戰略」是2018年特朗普(Donald Trump)執政時期向日本安倍晉三倡議「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Free and Open Indo-Pacific)所「借來」的地緣政治概念,並在五角大廈而非國務院的主導下,沿用過去的戰區劃分,直接將「亞太戰區」改為「印太戰區」。美國「印太戰略」有兩份指導性文件,一份是特朗普時期制定的《美國印太戰略框架》(United States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the Indo-Pacific),原來屬於絕對機密性質,內容涵蓋區域縱覽並羅列相關國家,是一份充滿軍事思維的指導性架構;另一份則是拜登(Joe Biden)時期於2022年2月11日利用「Friday News Dump」倉促發布僅有19頁的《美國印太戰略》(Indo-Pacific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台灣軍事專家張競分析美國印太戰略時指出,台灣看天下只看美國和日本,以為印度會一起圍堵中國。(張鈞凱/多維新聞)

張競提醒,相較於後者作為一份官樣文件,前者機密文件的性質,更引起大家的好奇。特別是特朗普連任失敗之後,為了把印太戰略作為政治功業留下來,時任國安顧問歐布萊恩(Robert C. O』Brien)於2021年1月5日將《美國印太戰略框架》解密,等於是掀出底牌,但外界一對照就能發現美國表面說法跟實際做法並不一致。其中反彈最大的即印度,由於美國對於包括印巴關係在內表裏不一,且不顧及印度的戰略需求與渴望,印度戰略學界排山倒海認為美國不老實,對美國的怨懟也湧現在各大媒體。直到俄烏戰爭爆發之後,印度沒有跟着美國走,台灣感到十分訝異;然而,張競指出,美國所解密的印太戰略報告,讓印度老早就變心了。

當前俄烏戰爭與印太之間的關係,張競認為俄羅斯就是侵略者,但譴責和抵制又是另一回事,烏克蘭同樣未遵守聯合國安理會2202號決議所認可的《明斯克協議》,一直在對烏克蘭東部進行軍事行動,令俄羅斯得到「師出有名」的口實。台灣聲援烏克蘭,捐款將近新台幣10億元,蔡英文還在臉書(Facebook)貼出一盆利用最新科技噴染而成的藍、黃色蘭花,配色就和烏克蘭國旗一樣,可是中共有很多足以攻台的武器都是烏克蘭賣過去的,此前台灣想在烏克蘭設立辦事處,烏方也因承認「一中」原則至今沒有下文。

有鑑於俄烏戰事爆發,多地領袖紛紛表明立場,蔡英文3月8日也在臉書貼出如烏克蘭國旗配色的「藍黃漸層蘭花」聲援,並寫下「台灣的蘭花就是烏克蘭!」(Facebook@蔡英文 Tsai Ing-wen)

俄烏衝突原來系區域戰爭,張競進一步指出,華盛頓藉由政治譴責、經貿抵制、金融封殺、活動排除等四個面向,再加上宣傳層面將之擴大為全球戰場,問題在於這些手段全部都是隔靴搔癢,美國至今不派兵、不設禁航區,都是在隔岸觀火。張競反問,俄羅斯的本錢是少數糧食得以自給自足的大國,GDP總額全球排名第11、外匯儲備全球第4,施以經濟制裁有用嗎?此外,就經濟結構而言,俄羅斯主要貿易對象是歐盟,美國站着說話不腰疼,但歐盟叫苦連天,已經引起西方矛盾,馬克龍(Emmanuel Macron)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蕭茲(Olaf Scholz)則講話格外謹慎;且歐洲仰賴俄羅斯的能源輸出,美國就算支援天然氣也是杯水車薪,歐洲一提到能源斷供便立刻顧左右而言他,因為要找到替代商品很難,可是供應者要找到替代市場卻很簡單,例如印度就從俄羅斯石油撿到便宜。

扣回主題「印太何處去」,張競表示關鍵有三,一是美國能否維持印太戰略的原初構想,二是美國在國防預算已加到極限的情況下還有無資金繼續投入,三是政治聯繫將何以持續。包括韓國已完成大選,接下來還有澳洲、菲律賓等國的政治換屆,其中韓國尹錫悦競選時宣稱要追加部署薩德(THAAD)系統,可是當選之後第一個通話的對象卻是習近平而非拜登。

張競藉此態勢提醒在場年輕聽眾,中國大陸已非冷戰時期遠在天邊的「鬼魅」,如今是台灣必須要面對的問題,當大陸謀台急迫感越來越嚴重,台灣的挑戰便越來越嚴肅,過去台灣軍力有60萬、今天只有18萬,且役期只有四個月,台灣真的有決心要退回到冷戰對抗,不要再欺騙自己。那麼台灣該如何自處?張競指出,「徒有地之利,而無力與智,豈非禍之由?」歐洲版北約在面對俄烏衝突都如此無力,台灣如何成為撥動千金的四兩,就要靠大家的智慧,台灣在兩岸政治豪賭的牌局之中,在桌上的軍事籌碼叫常備部隊、後備部隊是放在皮箱裏的現鈔,美日到底會不會來就像銀行的信用額度還是一個問題,「天下只能靠自己」。

沈中衡以「世俗之手」(secular arm)概念作為回應,他指出美國在歐洲玩兩手策略,歐盟內部既有疑歐派與整合派的擺盪,也有與北約之間的擺盪,那麼歐盟自己的世俗之手在哪裏?他以法國為例,戴高樂將軍(General Charles de Gaulle)在1960年代退出北約的軍事參謀總部,就是來自於自身的自信與實力,自己的防務自己負責,才能在美國面前爭取到尊重。至於今天烏克蘭的問題,沈中衡認為烏克蘭想爭取快速通關加入歐盟,就算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在歐洲議會演講聲淚俱下,但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更何況烏克蘭是東歐最窮國家,對歐盟來說是負擔而非資產。

日本研究專家何思慎在回應時強調,台灣看到烏克蘭的情況經常在問,萬一被外力攻擊時該怎麼辦?除了自己的力量之外,還希望「德不孤必有鄰」,但台灣一定要務實,會不會有一天台灣有難時,或許發現自己可能是「舉目無親」。何思慎以其研究國際政治現實的經驗提出警惕,國際政治是集人類醜陋行為之大成,這個認識應該不是一種偏見。何思慎也說,該場座談會的內容應該送給岸田文雄首相,5月下旬要開「四方安全對話」(Quad),包括台灣在內都期待能成為「印太版小北約」,如果把印度因素考慮進來,會不會在「plus」還未成真之前、已經先變成「minus」了,日本政府也應該要更務實地去調整他們的印太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