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強推台灣巨額波音787訂單 「親美抗中」是門好生意?

撰文:伍逸豪
出版:更新:

台媒《聯合報》近日披露,美國聯邦參議院預算委員會共和黨首席議員格雷厄姆(Lindsey Graham)4月15日率團訪台,在總統府會見蔡英文時當面要求採購波音787客機,返美後又發布新聞稿「盼台灣儘快宣布購買24架」。據了解,這項高達80億美元的採購案,美方鎖定的是台灣中華航空A330-300中程機隊汰換計劃。

該報道發出後,在台灣引起不小的爭論,有看法認為這是美國繼萊豬進口之後,下一波對台灣「強迫推銷」的目標。當事者華航公司態度保留,主要是希望以空巴A330-900作為取代,不願埋單美方要求。

華航大股東台灣國發會表示,「過去沒有,以後也不會」對華航採購施壓。台外交部則澄清,指該採購案係「民主國家間基於共同價值、地緣安全、產業發展利益的相互支持與合作」,並重話批評《聯合報》報道是「配合中國共產黨極權政府論調」的「不實報道」;台國安局長陳明通更直指,台媒突然報道此事,「我懷疑這是一場認知作戰」。

這項巨額波音新機採購案,究竟是「不實報道」還是「認知作戰」,其實台總統府已經給了答案。經查,台總統府網站4月15日發布蔡英文接見格雷厄姆一行的通稿,其英文版明載,出身於南卡羅萊納州的格雷厄姆對蔡英文表示,「我們希望您購買(波音)787(在南卡羅萊納州製造)」;隨後發言的美國聯邦參議院國土安全委員會共和黨首席參議員波特曼(Robert Portman)則出身於俄亥俄州,他追加補充:台美須全面深化經濟關係,格雷厄姆提到在南卡羅萊納州製造的787,「他忘了說引擎是在俄亥俄州製造的」。

值得一提是,兩人先後關切波音787的發言,卻不見於該站同一份通稿的中文版之中(見上圖),顯然有意透過此「內外有別」的安排,對不同語言的讀者傳達不一樣的細節。

回顧格雷厄姆等六名美國參眾議員「快閃」台灣的前後脈絡,時值俄烏戰事效應波及台海,台灣民調對美國援台信心創下史上新低,從而先傳出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可望訪台,引起北京嚴重關切。

其後佩洛西以新冠(COVID-19)病毒檢驗陽性為由延後行程,取而代之的是格雷厄姆等人搭乘專機抵台,台灣方面宣揚此乃美國展現「挺台」決心,蔡英文藉此強調台灣期待在美國新的印太戰略中扮演積極角色,而格雷厄姆更是撂下狠話,宣稱「是時候讓他們(中國)付出更龐大的代價」。一幅「美台友好、堅若磐石」的圖景,隨之快速對台灣民眾「入島、入户、入腦」,得到了進一步鞏固的宣傳效果。

美國國會議員希望台灣採購24架適合中長程的波音787,取代華航即將淘汰的A330中程機隊,引發議論。圖為波音787機型。(Getty)

如今台媒的報道無疑是捅破了這層「美台友好」的窗紙。事實上,美國施壓波音787採購案已非首次,2018年8月,時任美國國務院亞太事務代理副助卿石露蕊(Laura Stone)在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召開閉門會議時,曾當面對台灣官員表示,希望台灣能做出「正確的事」,即華航能向波音採購,而非空中巴士。《聯合報》今(2022)年1月也曾報道,指美國寄希望於「親美」的蔡英文政府,對華航新機大訂單「志在必得」。

在兩岸關係不睦,加上民進黨政府「親美抗中」執政路線的集體氛圍下,台灣單方面對美「投懷送抱」,更令美國不避諱「塞貨」給台灣。包括去(2021)年台灣四大公投,民進黨傾全力否決「反萊豬」公投,其中一大理由便是宣稱開放萊豬進口將加速台美雙邊貿易進展;然而除了幾場台美經濟對話之外,台方所期待的《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依舊沒有實質進展。還包括被視為「護台神山」的台積電赴美設廠投資,台美官方都宣揚為「強化台美關係」,但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近日參加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活動時終於說出大實話,指該做法根本是「昂貴、浪費又白忙一場」。

可是台灣「親美」的方式,正如同台外長吳釗燮此前在網路節目上所揭示的:「對美國好朋友需要一些體諒,美國忙的時候台灣不要添麻煩,也不要給好朋友太多意外」。所以不惜重金花了15萬美元,力邀已經卸任的蓬佩奧(Mike Pompeo)到台灣走一遭,只為一句「美國應外交承認台灣」;也不惜健康與本錢,令民眾吞萊豬、買軍武、訂飛機,難道都是為了給「美國好朋友一些體諒」?

格雷厄姆4月15日會見蔡英文時,除了要求台灣購買美國波音公司787飛機之外,還說過要中國付出代價。(台總統府提供)

問題在於,格雷厄姆拉着台灣跟美國一起要中國大陸付出代價,這個「美夢」都還沒實現,台灣卻已經為了「親美」付出多少代價?「台灣民意基金會」4月26日公布的最新民調顯示,在俄烏衝突的投射作用下,台灣民眾相信美國會派兵協防的比例雖然維持在低檔(36.3%),但主張台灣獨立的比例卻維持在高檔(52.8%)──這說明了只要兩岸維持敵對和緊張衝突的狀態,「親美抗中」永遠都會是美國對台灣予取予求的最佳藉口,台灣在其中沒有追求和平與政策自主的主體性。

華航此前為了「台灣正名」花大錢改塗裝,折騰半天,最後飛不出去只好再改回來;現在又要為了「台美友好」的「口惠」,背負80億美元的可能壓力。華航不過只是整個台灣現實處境的具體縮影,民進黨政府有必要向台灣社會說清楚「親美」的代價是什麼,可不是一句「認知作戰」可以含混過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