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出台規管政策 緣何頻傳中國「閉關鎖國」?

撰文:杭子牙
出版:更新:

中國人民大學等退出國際大學排名,國家移民管理局從嚴限制中國公民非必要出境活動,2023年亞洲盃易地舉辦,部分省市默認關閉接聽國際及港澳台電話……最近內地密集發生的幾件事情在網上引起了一些討論,海外輿論場更是對此進行了各種解讀,論者有不少把這些調整或規管行為解釋為主動與世界脱鈎,更有甚者認為這是中國開始走回閉關鎖國的行為。事實上,是這樣嗎?

這幾件事,除了中國人民大學(還有南京大學與蘭州大學)等退出國際大學排名,反映的是中國內地高校教育與管理理念,開始從原來鄧小平題詞要求的「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向「要建好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大學」,滿足「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最新要求轉變,不再為「唯國際排名論」所困,其它幾個變化都是毫無聯繫的個案,將它們串在一起得出中國要主動與世界脱鈎,走回閉關鎖國的老路,未免過於牽強。

事實上,以上三件事,中國官方在發布相關消息的同時,對政策變化的目的都做了明確說明:從嚴限制中國公民非必要出境活動主要是出於當下疫情防控考慮,2023年亞洲盃易地舉辦主要是中國組委會當前難以對明年的亞洲盃按完全開放模式辦賽作出承諾和安排,部分地區默認關閉接聽國際及港澳台電話主要是為了防止國際電信詐騙。

中國改革開放的大門已經打開,就不可能再輕易關上。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觀念養成與發展和對外交流,普通中國人都已經知道對外開放的重要性,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也已經與世界深度融合。可以這樣說,中國之所以有今天的國際地位與經濟成就,人民生活之所以能得到大幅提升,在絕大程度上,都是對內進行市場化改革與對外開放的結果。實踐證明,對外開放是一條成功的道路,是一條可以讓中國繼續發展實現民族復興的道路,也是唯一可行的道路。

觀察中美對抗與世界疫情爆發以來中國政府在促進對外開放上的各政策動作,比如在內地批量成立自貿區,始終努力和歐洲達成投資協議,促成RCEP達成協議併火速簽署,向CPTPP提交加入申請,和世界多數國家在經貿與外交層面的積極互動等,都能看出中國繼續對外開放的姿態與誠意。中國不可能主動與國際脱鈎,更不可能幹閉關鎖國的蠢事再回到原來的老路,隨便問一個在內地農村路邊樹蔭下乘涼的老人家,連他們都知道脱鈎與閉關鎖國是一條死路,中國大概沒有人會蠢到自己主動去找這條死路。

不過,另一方面,在這些措施出台後為什麼輿論場會有這樣一些錯誤認識,也不能不引起內地政府與有關部門決策者思考。雖然政府的初衷不是要走上某一道路,也要努力避免在現象與結果上產生某些意料之外的、政府想要避免或引發誤解的結果。

國家形象與政策建構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政策出台的目的是什麼、做了什麼是關鍵,在社會上、輿論場會產生什麼樣的認知,人們會如何評價也非常重要。

人言可畏,所謂「眾口鑠金,積毀銷骨」,當人們往某一個方向想象多了,輿論場都是這樣認為的時候,即便這不是想要的初衷恐怕也說不清了,所以,在出台某些政策的時候,政府及相關部門官員一定要考慮地更周詳一些,要注意方式和節奏,並且要努力與社會進行深入溝通,儘量避免產生這樣或那樣的誤解。

在很多情況下,其實內地政府的政策本意都是好的,根本就沒有外界想象的某些想法,但是社會人的想法實在是各種各樣都有,牆外輿論更是沒法控制,一經解讀就完全變成了另一回事。官方為此又得出來解釋「闢謠」或回懟,結果是付出了很多成本,負面影響卻已經形成,政府及相關官員為此也很委屈。

因為中國是個管制型強勢政府,決策思考或出台政策經常從能不能達到管制效果、是不是「管用」來考慮,較少思考可能會產生的衍生效果與社會意識反饋,所以這種情況總是不斷髮生。

再者,內地政府與民眾的關係有點像傳統家庭中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父母大包大攬,為子女操碎了心,連子女能看什麼書不能看什麼書,能看什麼電影電視不能看什麼電影電視,都有嚴格要求,對子女生活與人生發展做出了嚴格規劃。在家長看來,這都是為子女好,為家庭好,但是在子女的角度,也需要有點自己的選擇自由與自主空間。更重要的是,更需要做好溝通的過程,增進相互了解。作為父母,很容易就「一言堂」,然而「一言堂」往往過於簡單粗暴,也容易造成家庭情感上的傷害,往往好心辦壞事,進一步造成隔閡的擴大化,這就得不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