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共存路線下的躺平焦慮:從台北書展續辦風波說起

撰文:張鈞凱
出版:更新:

台灣新冠(COVID-19)單日確診數在5月19日突破9萬,一般預估高峰將出現在5月底或6月初。這個時間點很有可能撞上今(2022)年台北國際書展的展期(6月2日至7日),日前台灣文化部不顧出版業界多數反對而宣佈續辦,引起台灣出版業界不滿持續延燒,憂心對這場文化盛事造成長期傷害。這場風波也可說是目前台灣在共存路線下,由於不確定性帶來恐慌與焦慮的側面體現。

業界超過九成反對 官方仍宣佈續辦

屆滿30周年的台北國際書展,前兩年由於疫情衝擊停辦實體展覽,業界原建議在今年農曆新年復辦,避開6月的端午節和大考季節,不過台灣文化部仍宣佈要在6月舉辦。據了解,眼看疫情不斷趨緊,業界希望承辦單位台北書展基金會及早調查參展意願卻一直拖延。

後來台灣「出版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先進行調查,5月10日公布結果,有高達97.4%的業者認為書展應該延期或停辦。在立法委員的質詢下,台文化部長李永得5月11日做出承諾,將請書展基金會調查參展意願,「逾八成願參展就續辦」。

書展基金會在當天深夜發出問卷調查,可是選項只有「停辦」或「續辦」,並無「延辦」。台文化部在5月13日公布調查結果,將海內外業者都算在內,有55.2%建議停辦,而支持續辦的只有33.3%;若只看台灣自家業者,則有67%建議停辦。無論如何,都未達到李永得「逾八成願參展就續辦」所承諾的標準,結果文化部依舊宣佈續辦,令出版界多數業者感到相當錯愕,網路上還出現不少哏圖譏諷此決策。

台文化部新聞稿指出,截至5月17日申請退展日止,共有86家台灣業者退展,約佔參展單位的31%。其中包括親子天下、天下遠見、台灣麥克出版集團(台灣麥克、維京國際、台灣東方、麥克兒童)、聯經、小兵、小魯、尖端、小光點、國語日報、風車等著名出版單位,其中不乏大出版社,因此退出的展位數恐怕將近四成。儘管台文化部表示對退展者「酌予補助前置支出費用」,但由於退展者僅能拿回三成場租,令業者痛批是「變相懲罰」。

員工讀者染疫風險 成挺烏決心祭品

台灣出版業者希望書展能夠停辦或延期的理由,首先主要考量到員工與讀者的健康安全。例如台灣麥克董事長黃長發說,不能讓員工和讀者暴露在高風險下,「萬一有人染疫,誰來承擔」,並質疑「為何要下這種賭注?」小魯文化執行長沙永玲也直言,「無論是員工或讀者若染疫,作為業者的良心都無法交代」。聯經出版總經理陳芝宇則表示,原來已盤推演分三班制排班,也有很多新書、活動早安排好了,但最後仍在考量員工健康、參展壓力等因素下決定退展。

其次,則是在確診數連日攀升的情形下,業者人力也陷入吃緊的窘境。例如自許為「圖書館式書店」的三民書局,副總經理劉仲傑便表示他們雖然有500名員工,但已有40多名因家人確診而居隔,還有門市、網路書店、政府標案要處理,「實在經不起戰力耗損」。

台灣疫情將進入高峰期,出版業界擔憂此時舉辦書展,無法照顧到讀者和員工的健康安全。圖為2018年台北國際書展會場。(資料圖片)

再者,讀者面對嚴峻疫情會否願意進入書展會場,也還是未知數。雖然台灣文化部為挽救書展信心,推出面額新台幣100元,共2,000萬元的購書抵用券,希望吸引更多讀者進場;不過小魯文化執行長沙永玲也說,「我們也做過讀者調查,都說不會來」。

至於台灣文化部何以力排眾議、堅持續辦?據台媒《中國時報》報道,有業者批評此次書展根本是為「烏克蘭專區」和「反中」作家搭台,文化部力邀烏克蘭組團設專區來台分享「文化保衛經驗」,同時由於還有海外31家參展商,從而不顧本地多數業者延期或停辦的意願,將台灣業者推上火線,作為展示台灣政府決心的祭品。

疫情洪峰民眾自救 憂共存成共存亡

當前台灣正處於疫情海嘯來襲前夕,北部地區醫院醫療資源和醫護人力均已告急,而民眾面對身邊有越來越多的確診案例,對未來不確定性感到恐慌,深怕在缺少妥善配套措施之下的「共存」,只是把人民的健康安全推向與病毒「共存亡」。因此可以看到台灣民眾自主提升防疫意識,包括越來越多小吃店或餐廳自行禁止內用,到藥局搶購備用藥品和酒精,減少外出使台北街頭人車顯得較為冷清等等,足見社會氛圍存在着由於政府「無為」而需要「自救」的心理。

台北書展續辦的風波,或許在部分人眼中是台灣文化出版業者與官方之間的「茶壺風暴」,但從業者反對續辦或希望延期的說法來看,其實從側面體現了台灣社會眼下對於「共存」路線的真實反應:就算染疫多數是輕症,但大部分人還是能避就避;如同前引業者所言,這場「賭注」的風險誰來承擔,基層又能承受壓力到什麼程度?

台灣官方執意舉辦全大運引爆確診潮,桌球選手方思涵(圖)發文痛批台教育部拿選手生命開玩笑。(資料圖片)

不只有台北書展的爭議,還可以看到5月上旬台灣舉辦全大運,台灣體育署統計因確診請假的選手有57人。不過,桌球選手方思涵卻在臉書(Facebook)自爆確診,並揭露「光是我知道的確診者至少有100個以上」。她痛批台灣教育部執意要舉行,令很多優秀選手都確診,還無處申訴,「難道拿選手的生命開玩笑嗎?」

平心而論,當台灣醫療和行政腳步已完全跟不上病毒傳播速度,而官員也表現出一副「沒篩就沒確診」的兩手一攤姿態,不只令第一線抗疫人員感到心寒,社會民心也已處於信心瓦解的邊緣。台灣防疫指揮官陳時中近期投書美媒,稱「台灣成功控制疫情」,可是看在人們眼裏,這番「成就」又有多少是靠着犧牲人民健康安全、風光舉辦大型活動的舞台,來維持政治人物和政策路線的「面子」,且不惜代價「與國際接軌」呢?

新冠變種病毒的威脅將人類逼上了十字路口,如今台灣以「台灣模式」之名退出清零陣營,目前所暴露出來的種種問題,彷彿與海峽之隔的中國大陸處於天平兩端。大陸輿論場對於官方層層加碼的防疫舉措湧現了很大的民怨,而台灣社會則在官方的盲目樂觀與該為不為之下,掙扎於疫情洪流的摧殘。政治與病毒的博弈仍未停歇,正是由於還難有定論,人們註定將在苦悶的情緒中且看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