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打人︱輿情鼎沸對立背後:「以強暴弱」何以成為性別戰爭?

撰文:張鈞凱
出版:更新:

唐山發生多名男子圍毆女性的事件,內地輿情持續延燒,多數人從受害者的經歷產生共感,莫不發出「令人髮指」且「感同身受」的憤怒評價。經過連日發酵,輿論場的鼎沸還進一步上升到性別的對立情緒,反而可能遮蔽了直面問題本質的空間。

誰是弱者?

回到事件本身,從施暴、受暴、圍觀三方角色來看,確實是沿着既有性別認知的界線所展開,從而引發了對於男性角色的質疑,認定包括袖手旁觀都是縱容對於女性身體暴力的看法。另一方面,還能看到一些聲音抱持的性別刻板印象,反而去指責受害女性「深夜未歸」、「不懂得保護自己」等等,這類「檢討受害者」的觀點,則又走上了另一個極端。其實兩者都延續了「男強女弱」的固有觀念,激化了男女對立的氛圍。

在思考的時候,不妨將事件男女角色互換,倘若受暴的是男性,而圍觀的是女性,對於其性質的討論,是不是又會產生另外一種不一樣的觀感和評論?日本著名的女性主義學者上野千鶴子曾經提出一個經典的論述,她說「女性主義絕不是弱者試圖變為強者的思想,而是追求弱者也能得到尊重的思想。」因此,我們更應該追問的是,在依法治國的原則之下,何以出現如此令人無法忍受的「以強凌弱」與「以強暴弱」的陰暗面。當然,相較於施暴的強者,弱者的內涵超越了身體、性別、年紀等生理表徵,可能是女性,可能是老人幼童,也有可能是男性。

故而如同北京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勞東燕所言,「就這個案件本身,我覺得不應該視為男女兩性之間的衝突。不只是女性權益受到侵犯,更是作為人的生命健康權利遭到侵害。兩性之間不平等現象是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這個現實問題如何解決,很大程度上也要依靠男性的共情與支持,應當努力尋找最大程度的共識,而不是挑動兩性之間的對立。」

進一步探究其根本問題,則如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呂德文所分析的,「這起暴力事件之所以惡劣,並不是性別暴力,而是施暴者在光天化日之下公開恃強凌弱──性別差異只是『強弱』的自然表現而已。類似案件中的施暴者,並不特別針對女性,而是針對所有的『弱者』(包括男性)。」「我們真正要關心的是,社會如何控制暴力。」

誰是弱者、誰是受害者,應該是涵納了所有受到非法暴力與不正當暴力的善良百姓。因此,當官方和官媒一面倒強調剷除黑惡勢力的同時,還應該要思索如何創建起一個可持續的社會安全網,真正地解決令人們耽驚受怕的恃強凌弱深層問題。性別既是其中一個需要考量進去的要素,但也遠遠不僅於此,才有可能做到人民「安居樂業」與「美好生活」的終極目標。

執法不能短視跟風

回到事件本身,不少人發出疑問,究竟是誰讓當地的黑惡勢力如此猖狂囂張、目無法紀?從河北省公安廳將案件指定管轄給廊坊市公安局廣陽分局偵查辦理,便可推測背後的水有多深。

與此同時,這個事件也令許多受害者勇於站出來實名舉報,包括蛋糕店老闆實名舉報唐山涉黑團伙,對之敲詐勒索、暴力打砸;還有唐山女子舉報遭涉黑團伙毆打併非法拘禁等等。可以看到地方執政者表現出堅決態度,連夜召開會議、迅速抓捕,還在6月12日大動作召開夏季社會治安整治「雷霆風暴」專項行動動員部署大會,宣示要「進一步淨化社會治安環境,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切實提高人民群眾安全感、滿意度。」

放在現代化治理的視域下,及時回應社會民眾關切,已是必備且需要不斷優化的能力。然而也衍生出另一個層面的問題,亦即官方執政和警察執法,會否只跟着輿論風向來安排部署?靠着雷厲風行的舉措,只為平息某一次輿情風暴,那麼同樣的問題非但無法得到根治,反而陷入「短視跟風」式的惡性循環,走向了另外一種形式的窳政。這一點,從台灣民主發展的歷史過程中,看得特別清楚,「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會讓弊端叢生且反覆發作,人民對之無力又無奈。

從台灣的經驗來看,眼見近年來重大社會治安事件頻傳,蔡英文於2016年上台後就誓言要「強化社會安全網」,計劃五年內投入新台幣407億元,並增加接近一萬名社工等專業人力。可是類似的情況仍層不出窮,包括2021年台中富少持球棒痛毆男大生案、桃園超商店員因勸導顧客戴口罩卻遭刺死命案,以及屏東超商店員被痛毆且徒手挖眼等等,都令台灣社會震驚不已、餘悸猶存,接連發問「社會安全網破洞補去哪?」

以上脈絡說明了,提升人民安全感不能僅靠官方的口號,還涉及了執政者切實的決心與能力、法治制度的補強和執行、社會大眾認識的進步、顧及人性的現實,以及互助理念的深入人心等方方面面複雜的環節。大陸官方牽頭製作的電視劇《掃黑風暴》,在2021年創下收視佳績,觀眾無不為劇中掃黑除惡的大快人心而鼓掌叫好,但今(2022年)卻又在唐山打人案中看到了該劇的既視感,體現了這面社會安全網的編織工程之路道阻且長,也不僅僅是中國大陸一地的問題,而是各個地區都普遍面臨的問題。

2021年9月26日,台灣屏東一名有傷害前科的楊姓男子,疑因不滿被超商的女店員提醒戴口罩,直接闖入超商櫃台內,徒手要挖出她的雙眼,導致兩眼嚴重受傷可能失明。(視頻截圖)

冷眼旁觀或見義勇為?

最後,談一下在類似案中被千夫所指的冷眼旁觀者。2021年3月台灣曾發生一對怨偶激烈爭吵,兩名友人見狀上前當和事佬相勸,竟遭當事者開槍擊斃的悲劇。事實上,近年來台灣社會逐漸產生共識,在見義勇為、拔刀相助之前,要先尋求「自保」以及衡量自己的能力,這個觀念正在公民教育與家庭社會教育中推廣,無論性別、成年人或孩童,在面對車禍或爭執等糾紛時,既要避免「硬碰硬」,也要慎防「公親變事主」。

當眾人都聚焦於唐山燒烤店內未路見不平的男性客人時,從而忿忿不平又義憤填膺。可是只要將眼光跳開店內,便能看到事發當下,是在隔壁店鋪吃飯的一名男性顧客報的警;在120趕到之後,也有鄰近店家工作人員出來協助救護工作,難道都不算是見義勇為?憤怒或許讓人只看到冷血無情的黑暗面,但還是有未曾熄滅的温暖光線始終努力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