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舅》影片瘋傳背後:中國普通人的堅韌令人動容

撰文:泉野
出版:更新:

7月25日晚,一則名為《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的影片在內地朋友圈和網路平台刷屏,講述者通過文學性的旁白與畫面,記錄了二舅苦難而飽滿的一生。短短一天,影片便登上了B站熱門第一,播放量突破600萬,實時在線人數一直保持在3萬以上。有人說,這是影片版的《活着》,也有人說二舅像是從故事裏走出來的小說主人公,重疊了無數平凡人的身影。

每隔一段時間,總會有爆款影片或是文章刷屏,而且刷屏背後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其內容能極大引發普羅大眾的共鳴。比如上海疫情期間的《四月之聲》、《上海人的忍耐已經到了極限》,正是在於喊出了受疫情封控的人們的心聲。而細看「二舅」影片,之所以能迅速刷屏,主要原因有三:

7月25日晚,一則名為《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的視頻在內地朋友圈和網路平台刷屏。(視頻截圖)

首先是文學性的旁邊以及自然而然流出的很多打動人心的金句。影片講述者以細膩、幽默、動人的筆觸,描摹了山村裏的二舅,一個意外殘疾、生活艱難卻堅強樂觀的能工巧匠,以及他苦難而飽滿的一生。在講述中,作者並沒有特意煽情,而是讓感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看似波瀾不驚,卻足夠打動人。比如其中說到,「這個世界上第一快樂的人是不需要對別人負責的人,第二快樂的人就是從不回頭看的人」,「遺憾誰沒有呢?人往往都是快死的時候才發現,人生最大的遺憾就是一直在遺憾過去的遺憾。遺憾在電影裏是主角崛起的前戲,在生活裏是讓人沉淪的毒藥。」「都說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胡一把好牌,而是打好一把爛牌。二舅這把爛牌打得是真好,他在掙扎與困難中表現出來的莊敬自強,令我心生敬意。」

其次是「二舅」面對生活苦難時堅韌自強的向上力量,與很多人疫情以來的精神內耗和躺平形成強烈對比。不消說,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這個最大的外部不確定性,在洶湧而來的時代洪流面前,很多人已經疲態盡顯,生活的壓力、就業的壓力紛至沓來,時代的一粒沙,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面對越來越大的不確定性,以及經濟下行帶來的各種生存壓力,無數普通人拼盡全力、耗盡精神,不再是為更美好的生活而努力,而只是為了活下去。上海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王德峰教授在疫情之前曾說過,我們已經從一個物質上普遍不滿足的時代,進入到了精神上普遍不安寧的時代。面對這樣的精神不安寧、精神內耗,人們迫切需要「二舅」這類普通人的勵志故事來撫慰,雖然感動過後,「二舅」可能也無法最終治好人們的精神內耗。

視頻主人公「二舅」的堅韌不屈打動了很多人。(視頻截圖)

最後是該影片透過「二舅」這個平凡的普通人表現了中國人的堅韌與自強不息,這也是最令人動容的地方。「二舅」的確很普通,就像很多普通平凡的中國人一樣,但是在「二舅」身上,卻有着一股令人動容的堅韌不屈的力量,這也是中華民族得以綿延至今的最大力量之所在,也是中國崛起的最大底氣之所在。歷史學家許倬雲此前在提到抗日戰爭往事時,忍不住老淚縱橫,他含着淚說出的一句話是「所以我知道中國不會亡,中國不可能亡。」這份自信從哪裏來?正是源自於那些生生不息、紮根黃土地的、像「二舅」一樣的一個個具體的人。也正是許倬雲口中的這些普通平凡卻堅韌自強的中國人,構成了中國得以真正站立起來的最大底層和支柱。雖然中國的歷史書寫往往會聚焦於帝王將相,但普羅大眾尤其是像「二舅」這樣的中國人,才是最可愛、可敬的人。

《活着》的作者余華在韓文版的序言中說,作為一個詞語,「活着」在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作為一部作品,《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埋怨對方。他們活着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與此同時,《活着》還講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中國的一句成語: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去承受三萬斤的重壓,它沒有斷。

有人說,這是視頻版的《活着》,也有人說二舅像是從故事裏走出來的小說主人公,重疊了無數平凡人的身影。(視頻截圖)

雖然「二舅」註定無法治好我們的精神內耗,但至少他讓我們再次看到了普通中國人身上的堅韌與自強,這難道不是比治好「小我」的精神內耗更「大我」的收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