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藤島博文|中日關係能超越「靖國神社」嗎?

撰文:泉野
出版:更新:

在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被當街刺殺後,《香港01》記者連線採訪了日本著名畫家、享有「畫鶴第一人」美譽的東洋書畫代表人物藤島博文,嘗試在劍拔弩張的國際政治和沸騰的民間輿情之外,藉助文化的視野,來理解今天的中日關係,以及雙方和解的可能性。

訪談結束後,陸續有幾件關涉中日的熱點事件發生,以至於這篇顯得不合時宜的訪談一再擱置。先是「南京寺廟供奉日本戰犯牌位」事件,事後調查證實供奉人吳啊萍也是一個可憐人,但該事進一步助推了中國各地從官方到民間對日本的警惕,以至於緊隨其後到來的各地的「夏日祭」紛紛宣告取消;接着是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台,此前一再表示「台灣有事也即日本有事」的日本,已經不再甘心充當追隨者,而是躍躍欲試擔當先鋒者,此態度也具體刺激着中國民眾;最後是蘇州女孩和服事件,當涉事警察說出「你們穿和服,我覺得你們是在煽動民族仇恨啊」,足見日本元素在今日中國社會的敏感度。

藤島博文。(受訪者提供)

日本必須面對的現實

在訪談一開始,藤島呈明瞭自己對中日關係近況和遠景的看法。「中日作為鄰邦,近來的關係確實非常緊張,但從一個更大歷史脈絡來看,我對未來的前景還是非常看好的。因為中日文化交流已經超過兩千多年了,今天的衝突只是幾十年的,是非常短暫的。」

對很多人來說,的確很難對中日關係抱持樂觀態度。日本侵華戰爭尤其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給中國造成的沉重困難和傷害是實實在在的,雖然中國在上世紀70年代開啟改革開放後,鄧小平為了經濟發展暫且擱置爭議,再加上中美關係的改善,中日之間保持了一段時間的蜜月期,但因歷史問題而埋下的「雷」始終都在,並在日本右翼政客不斷參拜靖國神社以及在教科書、釣魚島問題、台灣問題反覆操弄之下,在中國國內抗日題材影視劇的代際傳遞和民族主義高漲的大背景下,隨時可能引爆。2012年的反日遊行如是,安倍晉三被槍殺亦如是。

關於日本侵華戰爭,藤島坦言,「日本在巨大的思想迷失下,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家發動了侵略戰爭,造成了很大的苦難,其實戰爭同時也讓日本自身陷入到了近乎毀滅的境地,所以戰爭對日本對亞洲國家,都是一個巨大的悲劇。」藤島同時提到了中國社會在戰後的以德報怨之舉,比如對日本殘留孤兒的照顧,在中日還未邦交正常化之際放棄對日索賠的要求,中日文化交流也沒有因戰爭徹底中斷,民間層面的交流一直在進行,「很多日本人對中國這些做法是心存極大感激的。」

雖然中日之間交流一直在進行,但藤島也坦言,「交流是非常有限的」。談到興致處,藤島還談到了自己的計劃,「因為交流有限,剛開始可能會吵架,但交流時間長了,次數多了,彼此就能夠增進友情。我現在主要就是和一個團隊,去促成這件事情,搭建一個交流的平台。我想呼籲,中日在交流過程中,可以超越意識形態,大家坐在一起坦誠的交流溝通,這是非常重要的。對日本來說,也一樣,當今的中國影響力不可小覷,這是日本必須面對的現實。我已經81歲了,還是想為中日友好貢獻自己的力量。」

「靖國神社」這一頁能翻過去嗎?

坦誠交流溝通的前提是彼此尊重,對中國而言,日本在歷史問題上的態度,已經讓坦誠交流變得不可能。尤其參拜靖國神社,時刻刺激着中國的敏感神經。在談到靖國神社問題時,藤島說,「作為普通日本國民,我對因靖國神社給中國民眾造成的感情上的傷害感到非常抱歉,我也由衷希望,兩國能儘快將這一頁翻過去。」

圖為2020年4月21日,日本東京靖國神社的外觀。(Getty)

緊接着,藤島解釋了日本國民視域下的靖國神社,「從日本國民的角度看,是把自己的曾祖父、曾祖母、爺爺、奶奶的骨灰安放在一個宗教場所,故此並不認為去參拜有什麼問題,但現在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是因為戰爭的緣故,日本將戰犯轉移到了靖國神社進行供奉,在日本國民看來,這些戰犯也是某一家人的祖輩,不管是把他們轉移到靖國神社還是轉移到其他地方,都是安放自己祖先靈魂的行為。」藤島說,「可能我的回答不是你想象的那樣」,因為「在我看來,一直在靖國神社的問題上進行糾纏,不管是對中國、對日本還是整個亞洲,都沒有實質性的好處,因為這種糾纏只會增加彼此間的仇恨,不會增加和平的意願。當年美國投下了兩顆原子彈,造成幾十萬人的死亡,如果今天日本糾纏於這兩顆原子彈,日美之間的關係就不會有今天這樣的局面。」

中日之間能超越「靖國神社」嗎?在回答這個問題前,首先需要問的是,日本國民視域下的靖國神社,能修復中國人的歷史傷疤嗎?對此,藤島進一步解釋了為何自己一直強調中國不應該拘泥於靖國神社問題,「日本其實是中國非常重要的戰略資源,日本既是亞洲的一員,又能和歐美保持很好的關係。如果中國能充分利用和日本的關係,同時也就有了和歐美保持互通的管道。放在更大層面來看,中國如何利用日本,如何打好日本這張牌,才是更重要的,也考驗着中國的智慧。中國人是非常有智慧的,我們現在只是需要時間。」

歷史不容抹殺,亦不能忘記。對於藤島所建議的放下歷史恩怨和悲情着眼於未來,國防大學教授公方彬2017年曾在光明網理論頻道發文表示,中國到了走出歷史悲情和仇恨的時候。在公方彬看來,「長期以來我們進行的是仇恨教育,因為『階級仇、民族恨』能夠最直接最生動最有力地激發精神力量,且高度契合民族文化中的『因果關係』。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價值系統,由此形成國家定位、價值取向與行為方式。問題在於秉持的價值觀與思維方式是否有利於民族前行。」「一個國家和民族陷入歷史悲情不能自拔,造就的必定是低境界、窄胸懷、小格局,甚至直接扭曲思維和價值判斷……已經強大起來的中國必須警惕這種情況,否則定讓世界疑慮中國會走復仇的鐵血道路,這顯然不利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此言論在今天的中國顯然很不合時宜,因為中國走出歷史悲情和仇恨的前提,是日本一方先直面、正視歷史。

強勢文化衝擊下的中日文化

作為藝術工作者,藤島自1995年以中日文化代表團身份初次來到中國,並走訪了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後,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藤島不時受邀在中國高校演講。在談及對中國的印象時,藤島重點談到了西安,「很多年前去的西安,對我造成了很大文化衝擊」,並詳細羅列了自己喜歡的唐朝詩人,李白、杜牧、白居易、王維、孟浩然,以及表達了自己如何被中國繪畫、書法和詩歌深深感動。

在上海的時候,看到上海的變化,藤島對鄧小平啟動的改革開放印象深刻,當記者詢問他如何評價鄧小平時,藤島說,「我既不是學者,也不是政治家,所以我的評價相對比較膚淺。作為一個畫家,在我看來,鄧小平是典型的能代表中國人智慧的領導人,也是一個非常冷靜、穩健的人。」

此外,藤島還表達了自己對於中日文化受西方強勢文化衝擊的擔憂。「日本近代明治維新以來,大量地學習西方歐美文化,對於東方文化的研究和關注是嚴重缺失的,尤其是現在西方文化還是強勢文化,所以特別造成對於東方文化尤其是中國文化的忽視。中國年輕人近來也受到西方文化很大影響,對於自身文化的擯棄也很突出,不過近來年輕人也開始重新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出現了國學熱、國潮等。」藤島說,「中國文化的復興,以及日本文化的復興,對於西方文化的平衡以及世界的穩定,都有着重要意義。」

臨末,藤島特別強調,自己作為普通日本國民,個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但很希望通過媒體來傳達日中友好的理念,也希望華語圈的人了解日本在國與國之間交往問題上的理念。「現在日本也有不少人反中,中國也有不少人反日,雙方都有很大需要補足的地方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