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 中國經濟未來仍可期

撰文:杭子牙
出版:更新:

中國經濟正遭遇巨大挑戰,經濟持續承壓下行,人民幣持續快速貶值,港股A股中概股等不斷創下新低,外部中美戰略對抗不斷加深,美國持續加大對中國科技封殺與打壓力度,推動與中國經濟與科技「脱鈎」,人們對未來的經濟信心在近些年屢遭各種內外因素衝擊,尤其是剛發布的前三季度GDP名義增速已經跌到3%。

怎麼看這種現象需要有一點辯證精神,要和當前及未來的具體情況聯繫起來。前三季度3.0%的名義增長率,說高不高,在目前這種內有疫情防控,外有戰爭衝突與科技制裁的全球大環境下,已經不能說低了。

這個數據雖然和年初預定的5.5%目標有不小差距,但考慮到近一年來的內外環境變化,只要它所反映的經濟變化是真實可信的就已經夠了。特殊時期,數字大小已經不太重要,人們對日常經濟更具體的感受以及對未來是否有信心才更為關鍵。

歷史地看,毋庸諱言,中國經濟正處於近幾十年少有的增速低谷,尤其自中美貿易戰和前年初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供給衝擊、需求疲軟、預期轉弱,各地持續爆發的疫情與採取的各種相應管控措施,再加上各種內外因素給社會正常生產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等,不少人對經濟未來信心不足,社會焦慮情緒這幾年持續上升,這是一個事實,其中原因非常複雜。

2010年之後,中國經濟再也沒有出現過10%以上的增長。(01製圖)

但是,要分辨清這是一個方向性的長期趨勢,還是說只是在特殊時期遇到的困難與挑戰。如果是前者當然是災難性的,但如果是後者,根本不用害怕。

中國經濟體量大,韌性足,迴旋空間與增長潛力大,只要新一屆領導層能準確把握經濟脈動,採取更有效措施刺激經濟運行,激勵起社會大眾創造財富的積極性,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只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尊重市場規律,保持社會活力,提升科技水平,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堅持改革開放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向社會生產性活動聚焦,減少各種非生產活動對經濟運行的干擾,中國經濟就一定能走出低谷,在未來一個較長的時間段內,仍然能保持住較快的發展速度。

在各種內外因素衝擊下,中國經濟確實面臨多重嚴峻挑戰,而且也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發展階段,搞得好,就能順利跨過「中等收入陷阱」繼續發展,進入高收入甚至發達國家行列,實現預定的「兩步走」奮鬥目標和中國式現代化,搞不好,就可能像一些國家一樣陷入停滯倒退。

但是,中國有一個其他國家沒有的獨特之處,就是體制可以通過廣泛動員,在某些特定時段圍繞某些特定議題聚焦發力,具有強大的闖關過河和應對複雜困難局面的能力,所以,只要能確保路子對頭,政策到位,能認識到經濟民生的重要性,只要方向、政策對了,什麼困難都不是問題。

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無論在人均經濟總量還是可支配收入上都還有很大差距,這個差距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發展空間。

中國有十四億人口,每個人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購物出行都是經濟,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也是十四億台經濟發動機。只要圍繞這十四億人下功夫,尊重他們的願望,滿足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讓人、財、物等在社會上市場上流動起來,給他們空間,放手讓他們創造財富,只要大家從上到下目標一致,讓這十四億台發動機運轉起來,不自己折騰自己,任何外在因素,任何艱難險阻,都阻擋不了中國發展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