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非昔比 「供銷社」在中國復興要警惕什麼?

撰文:杭子牙
出版:更新:

計劃經濟時代的「活化石」供銷社在中國強勢回歸是最近內地網路上的最熱點新聞,各地供銷社恢復並迅速壯大的消息,不斷登上各主流媒體版面,在社交媒體也引發了很多討論。

上世紀60、70年代,北京供銷社的工作人員用三輪車將大白菜送到居民家中。(VCG)

隨便網搜一下就有消息顯示,至2021年末,湖北已恢復縣及縣以上供銷合作社機關102個、基層社1373個,基本覆蓋了全省鄉鎮;寧夏鄉鎮級供銷合作社覆蓋率達到92.7%;重慶農村綜合服務社增至6120家,覆蓋率達76%等等。

供銷社復興還帶動了A股市場相關板塊高度興奮。幾天來,天禾股份,輝隆股份,天鵝股份,中農聯合,浙農股份,浙江東日,中農立華,敦煌種業等供銷社概念股紛紛大幅衝高,連拉漲停,與A股整體的低迷氛圍形成鮮明對比。

因為不同人曾經的生活體驗和對未來發展想象不同,怎麼看供銷社逆襲復興是個人言言殊的話題,有人期待,有人興奮,有人恐懼,有人憂心仲仲。

社會上很多人的恐懼與擔憂不能說沒有道理。畢竟,對曾經歷過計劃經濟和物質短缺時代的大多數中國人而言,供銷社和它所代表的那個時代確實很難令人愉悦,近些年某些躁動的輿論與社會風向也無法不讓人產生某些聯想。

在中國陝西省蒲城興鎮西街上,還有一家蒲城縣僅存的供銷社營業,供銷社牆壁上的巨幅廣告畫,陳舊的貨架,還有櫃枱上陳列貨物的方式一下子就將人拉到上世紀80年代。(VCG)

應該實事求是地認識到,在當時那個普遍貧窮的計劃經濟時代,因為物資奇缺,國家靠行政計劃掌握着社會物資購銷與生產供應,供銷社背靠行政資源壟斷了幾乎所有流通渠道,老百姓無論購銷商品都必須經過它們,而在該系統的工作的員工又具有全民或集體企業職工身份,相當於由國家為其「飯碗」提供背書保護,其經營積極性普遍不高,服務意識普遍差勁,經營效益普遍不好,有些分社管理與從業人員還囤積居奇倒買倒賣,這些都是原來那個舊供銷社系統留給人們的深刻記憶,這也是它們在市場大潮中被淘汰的原因。

所以,到底應該怎麼看供銷社復興回歸呢?如果新供銷社能順應改革開放與市場經濟大潮,是以與其它市場主體完全平等的身份進入市場,是為市場引入一股新的競爭力量,或是能彌補充分競爭環境下某些靠市場力量覆蓋不到的偏遠山區或農村地區,成為中國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的一支積極力量,增加底層就業,體現國家制度設計對底層弱勢群體的關懷幫扶,如果是這樣的供銷社復興,那麼它不僅沒有問題,社會大眾也會鼓掌歡迎它們。

但是,如果新供銷社像計劃經濟時代那些在競爭中被市場淘汰的老供銷社那樣,「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以國家行政力量為靠山搞壟斷經營,藉助特殊背景身份形成的不對等優勢無限膨脹,不是通過平等市場競爭,而是依賴政策扶持,通過不公平競爭擠壓其它市場主體的生存空間,變成一個結合了權力、壟斷與資本力量的類官僚主義怪胎與腐敗温牀,如果是這樣的供銷社系統的話,那它的復興確實不討人歡迎。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11月2日,湖北省紀委監委網站還剛剛發布消息,湖北供銷社原主任趙東風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審查調查。

而湖北正是這些年供銷社恢復的其中一個先進典型,趙東風則長期在湖北省供銷合作總社工作,曾任黨組副書記、副主任,2011年9月任總社黨組書記,後兼任總社主任。

趙東風的同事——湖北省供銷社原副主任明平安也已於去年12月被查,今年6月被開除黨籍。明平安被指對抗組織審查、大搞權錢交易,並徇私舞弊,濫用職權,造成公共財產鉅額損失。

所以,新復興的供銷社系統接下來會怎樣發展,如何避開歷史上因結合了權力與壟斷地位而陷入過的官僚主義與腐敗陷阱,如何處理好與其它市場主體的關係,值得長期關注。

希望回歸大勢已不可阻擋的新供銷社系統能吸取歷史教訓、避開歷史陷阱,如頂層規劃設想的那樣良性發展,各類市場主體能充分自由競爭,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主導作用,在市場中見個高低,通過公平競爭優勝劣汰。但願它不會讓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