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進入新常態 接下來中國應該怎麼辦

撰文:杭子牙
出版:更新:

新一波疫情正在北京、廣州、重慶等內地幾個大城市擴散,很多人希望這波疫情儘快過去,但是各方面也要有一個心理準備,它可能不會再像原來那樣徹底離開了。

它可能從此就在一定範圍持續存在,既不會像其當初在西方那樣猛烈爆發,也不會像在中國之前那樣徹底消失,數量上以後會比原來明顯增多,但又不至於陷入失控狀態。

2022 年 4 月上海疫情期間,內地採取了非常嚴厲的封城措施。(美聯社照片/安迪黃)

在很多地方,尤其是人口密集的大中城市,這可能會成為一種不同於原來的常態,或者可以稱之為新常態。

這種新常態出現,並不是因為中國人躺平了,從此不防控了,而是要因應變異病毒高傳播性、低毒性的特點,從社會綜合需要出發,建立一個新平衡。

在這個新平衡下,中國不再追求機械清零,而是更着眼於「動態」,通過允許其在一定範圍內存在,釋放人力、財力、物力和社會活力空間,在最大程度上保證生命健康的同時,也最大程度上保持社會活力,保持社會流動性,將社會總防疫成本維持在一個可持續的水平。

以前,一有確診病例就採取大規模長期封城的方式,對確診病例,密接,次密接等進行集中隔離,對相關社區進行全員管控。有些地方還一刀切,層層加碼,造成了非常消極的後果,不少地方民怨沸騰。

一名婦女在住宅樓附近的冠狀病毒檢測點拉起她的口罩,取咽拭子。(美聯社照片/安迪黃)

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切斷病毒傳播,但是代價高昂,短期內可以,長期的話,無論在人力還是財力上,都不可持續。

通過看這幾年中國的宏觀經濟數據、財政收入狀況、社會消費品零售數額、社融數據、就業和家庭財富縮水狀況,以及對身邊日常生活場景的蕭條變化感知,就知道這個情況有多嚴重。再這樣下去,不光病毒清零,可能所有人的家底都得被「清零」。

國家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可能長期偏執於某個單一目標不顧其它目標,需要同時追求多個目標並建立最佳平衡。對多數人來說,因為大規模長期封控靜默導致的經濟活力喪失與失業、貧困、房貸斷供等深層次問題,比病毒本身更可怕、更令人難以承受,這都是國家在防疫決策中需要綜合考慮的因素。

相信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在具體實踐上總是難盡如人意。

二十條優化措施就是綜合考慮各項因素後出台的多目標平衡措施,它兼顧了防疫與經濟發展、社會活力、對外開放與人民日常生活等多個目標,是在大數據與科學調研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更科學、合理的防控辦法。

內地在2020年迅速動員戰勝了疫情,但此後的長期封控引起厭倦了限制的居民的抱怨. (徐蘇惠/新華社通過美聯社)

它應該可以讓中國有效拉壓平感染曲線,防止疫情在短時間內大規模爆發,將感染與重症病例控制在醫療資源可承受範圍之內,在各方面實現最佳平衡。

當然了,因為疫情以後可能會持續存在,人們也應該做些必要準備,平時要注意照顧好自己,對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負起責任。特別是家裏面有老人和嬰幼兒童的,應該多準備一些常用應急藥物。這些也是其它國家或地區總結出來的經驗。

在此期間,有關部門包括各主流主流媒體,也應該承擔起責任,多向社會做政策解釋,做好變異病毒的科普工作。

之前,為鞏固防疫和其它現實需要,各方面對病毒的宣傳多側重於在其影響如何嚴重的層面向社會大眾渲染,使得很多人對變異病毒缺乏了解,誤認為與病毒共存的國家都還像當年印度一樣死傷枕籍,美日歐等國家還生活在疫情的水深火熱之中,民眾感染後非死即傷。

2021年的印度疫情(美聯社)

這種在某種程度上帶有恐嚇性的做法非常值得商榷!它可以有效於一時,但是會消解政府與官媒公信力,在訊息共享的網路時代其產生的傷害往往比期望的收益更大。

所以,既然現在新政策已經出台,就應該儘快把各方面確切情況完整介紹給大家,幫助大家在認識上轉過彎來。大數據與訊息透明是消除病毒恐懼的最有效工具。

二十條提到要「引導客觀認識我國防控政策措施的優化調整是基於病毒變異的特點,既是科學的更是必要的。」這條要求很有必要,事實上這項工作現在才開始做已經有些晚了,這期間有不少東西還是非常值得認真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