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防疫再調整  「動態清零」成歷史 接下來需全力做好七件事

撰文:杭子牙
出版:更新:

在經歷過一段時間的政策混亂與抗議之後,12月7日,中國終於出台了十條關於放鬆疫情防控的政策,除少數仍需重點關注的特殊單位,疫情防控基本放開,中國政府堅持了三年的「動態清零」政策正式進入歷史。

回顧這三年的經歷讓人特別感慨,從剛開始疫情在武漢爆發時的恐懼與混亂,到後來中國疫情防控取得令人振奮的偉大勝利,其它國家先後因防控無力陷入疫情泥潭死亡數字不斷攀升,再到後來各國紛紛走出疫情,到中國在做最後的堅持後因應病毒與社會情勢變化,終於在社會呼聲中放開管控最後一個走出疫情,其過程跌宕起伏,令人印象深刻!

北京,身穿防護服的衛生工作者準備對居民樓附近的居民進行冠狀病毒檢測。(美聯社照片/安迪黃)

但是,無論對中國還是世界來說,能走出這一步都是好事,12月7日可以說是中國三年疫情防控中的里程碑時間!從這一天開始,中國的疫情防控政策算是正式和國際接軌,防護的主導權算從國家轉移到家庭和個人。

很多人仍在糾結原本在防疫作戰中表現令人歎服的中國,為什麼會在最後走到如此被動的地步,但是這樣的糾結已經沒有意義。糾結於這些也解決不了問題,對中國來說,現在重要的是向前看,紮實做好應對放開後的各項準備,同時儘快恢復社會流動與經濟活力,恢復民眾信心與市場信心,抓緊時間把經濟民生搞上去,把這些年失去的時間搶回來。

「動態清零」終結後,有七項工作對中國下一步非常重要。

第一是要儘快在社會面消除恐慌情緒,引導社會面對奧密克戎病毒建立正確認識。之前為鞏固「動態清零」政策,中國政府及官媒喉舌、防疫專家等各方面對病毒毒性多以片面宣傳為主,很多更科學全面的資訊被屏蔽,導致很多人對變異病毒的毒性認知還停留在原始毒株和德爾塔毒株階段,覺得一旦感染就非死即傷,現在應該儘快把各方面的真實情況完整介紹給社會,讓民眾對變異病毒本身,對外面其它國家的真實情況建立全面、科學認知,以消除社會恐慌情緒。

上海,身穿防護服的工人幫助一名坐在輪椅上的男子進行檢測。(美聯社照片/陳思)

第二是以家庭和個人為主,每個人都要做好日常防護,做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第一責任人。因為變異病毒的高傳染性,民眾必須認清的一個現實是,不管國家或個人採取什麼樣的防控措施,在未來一段時間,每個人都有可能會感染一次,然後通過自然免疫的方式才能建立起社會免疫屏障,所以民眾要有心理與家庭常用醫療物資準備,政府也應該做好社會心理疏導。

第三是要加強對脆弱人群的防護與重症收治工作,努力把因感染造成的重症率與死亡率降到最低。這次中國政府發布的十條措施提出要發揮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網底」和家庭醫生健康「守門人」的作用,摸清轄區內患有心腦血管疾病、慢阻肺、糖尿病、慢性腎病、腫瘤、免疫功能缺陷等疾病的老年人及其新冠病毒疫苗接種情況,推進實施分級分類管理。這項工作很重要,應該抓緊實施。

第四,醫院是關鍵,是接下來中國防疫最大的考驗。中國醫療資源相對匱乏,而且分佈不平衡,接下來主要有兩個方面需要全力應對,一是要確保醫院運轉不崩潰,不出現擠兑事件,二是要防止醫院內醫護人員在短時間內出現大面積感染。醫院是用來做兜底保障的,這個底線安全一定要編織好。事實上,這項工作現在才開始做已經晚了,在更早之前就應該把投入到全員防控的資源轉移到這方面,現在更要抓緊時間落實推行下去。

第五是一般人若非必要,在未來一段事件要儘量少去醫院。根據國內外的普遍經驗,到醫院多數人其實也用不着特殊治療,和居家治療的方法差不多,所以若非病情嚴重,應儘量避免去醫院,以免造成醫療資源擠兑,把有限的醫療資源讓給更需要的人。

江蘇蘇州工業園區開展全員核酸檢測。(視覺中國)

第六是各地方要儘快消除政策落差,不能再給社會流動製造人為阻力,包括在疫情期間出台的各項對外交流管制措施,如出入境限制等,也應儘快調整放開。內地和香港之間的自由通關措施也應儘快推進落地。

第七是要趕緊恢復經濟與社會活力,恢復市場信心,各地方不能再以當地或某些行業有所謂「特殊性」等為理由搞層層加碼。疫情三年,中國各市場主體尤其是民營中小微企業、餐飲、旅遊、交通、服務業等已經耗不起了,很多家庭個人的積蓄已經見底了,如果不能給他們儘快鬆綁,讓大家從市場上吸到氧氣,有些可能就熬不過這個冬天了。現在距離中國農曆春節還有一個多月時間,包括中央政府在內,各地應充分利用好這段時間,儘快出台刺激政策,讓市場熱起來,讓社會信心儘快恢復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