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清零」走進歷史 健康碼等工具應儘快從民眾日常生活退出

撰文:杭子牙
出版:更新:

健康碼、行程碼、核酸碼、場所碼等各種防控碼是中國在疫情防控期間的大數據管理工具,在內地各個省市有不同的名稱,如在北京叫「健康碼」,在重慶叫「渝康碼」、在上海叫「隨申碼」等等,雖然未經法定程序橫空出世,但在本質上它們仍然是社會大眾對國家的權利讓渡,在法律上屬於臨時性授權,允許國家在危機狀態下可以通過收集、分析公民訊息進行疫情防控,其使用應嚴格遵循特定程序與防疫目的需要。

除了中國,這些碼在其它國家或地區一般很難建立並作為疫情防控工具有效推行下去,包括在香港,港府推出的「安心出行」也未能在各場所得到徹底實施。

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社會大眾在心理與政治文化上根本無法接受,政府缺乏推動實施的決心意志與組織動員能力,科技上多數國家也缺乏相應的大數據與網絡應用技術能力支撐等等,所以它們可以說是中國在疫情防控中的一大發明。

也因此,中國政府一直希望能在國際上也推行這套數據管理系統,將之作為中國全球影響力的一部分,向國際社會輸出疫情管控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模式」。

2022年4月25日,北京市朝陽區望京地區的一處核酸檢測點,工作人員在進行核酸檢測的相關準備。(視覺中國)

在國際疫情防控期間,為搭建「快捷通道」,便利人員有序往來,中方在G20等國際會議上曾提議各國「建立基於核酸檢測結果、以國際通行二維碼為形式的健康碼國際互認機制,希望更多國家參與」,只是因為其它國家要麼缺乏相應技術能力支撐,要麼因為國際政治角力及國內普遍民意、公民隱私權考慮等,一直到國際疫情防控結束,也未能建立起來。

就中國來說,過去三年,通過使用健康碼、行程碼、核酸碼、場所碼等大數據管理工具,各級政府有效進行疫情管控,確實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績,特別在疫情爆發的前兩年,為遏制病毒擴散傳播,保護人民生命健康,立下了汗馬功勞,其作用不容小覷。

但與此同時,有不少地方也濫用這些大數據工具,通過違法賦碼或通過濫用彈窗等措施限制人員流動,以達到某些非防疫目的,使得這些原本只能用於防疫的大數據管理工具異化為維穩工具和電子鐐銬,造成了非常惡劣的社會影響,嚴重損害了政府威信,也嚴重侵犯了公民合法權益。如河南鄭州在今年夏天就以違法賦碼方式對付上訪人員,限制人員流動,引發輿論譁然。

7月,河南多間村鎮銀行先後爆雷,幾十萬存戶的近400億元被騙取,河南當局更利用防疫手段限制銀行存戶自由出行,將存戶的健康碼變成「紅碼」:

+2

河南村鎮銀行近3000存戶維權遭圍困 爆發警民流血衝突

三年來,以政府權威命令為依託,各地防疫部門及商業機構通過健康碼等大數據工具在全國範圍內採集民眾的姓名、性別、身份證號、電話、出行軌跡、到訪場合等訊息,這是當下最完整、最精準的個人訊息數據,涉及到14億人的隱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這些數據一旦流入黑市,或被駭客竊取,或被違法商業交易,將帶來不可估量的災難性後果,對公民個人財產安全、訊息安全及更廣泛的國家安全等,都會造成嚴重威脅。

現在,隨着「動態清零」結束,通過流動性管制防疫的方式已經成為歷史,健康碼等的歷史價值已經基本完成,繼續使用這些工具收集公民訊息的合法條件已經消失。

2022年4月24日,上海市浦東新區北蔡鎮聯勤村村民陸續從隔離點回家。在村口,工作人員逐一為返回的村民登記併發放居家監測須知。(新華社)

為避免一些地方通過繼續濫用這兩個管理工具搞層層加碼或變相「一刀切」等行為,避免公民訊息被地方政府或商業機構違法收集用於其它非防疫目的,為保護公民訊息與個人隱私權利,國家層面應該儘快出台有關健康碼等大數據工具的退出機制,明確要求各地方及所有商業機構限期停用,並從存儲工具中刪除之前收集的相關訊息。

因為這些大數據工具在限制人身自由、管制人口流動上的「有效性」已經過疫情防控檢驗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如果國家層面不出台相關規定,不明確要求各地方與各商業機構限期停用,一些地方或商業機構很可能很難割捨,恐怕會將它們保留下來用於其它非防疫目的,既侵犯公民合法權益,威脅到公民財產與訊息安全,也可能造成其它更廣泛、更嚴重的國家安全與綜合性社會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