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南山為中國走出疫情發出最強音

撰文:鄧峰
出版:更新:

筆者曾寫過,歷史不會忘記,三年前新冠肺炎疫情剛在武漢爆發時,是當時已經80多歲的鐘南山院士,臨時緊急奔赴武漢,揭開新冠大流行的真相,讓中國政府和民眾開始真正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從而在武漢乃至整個中國吹響了防疫狙擊戰。

那時,新冠病毒的毒性最為嚴重,不論是醫學界還是社會、政府,普遍缺乏了解。在鍾南山院士揭開真相之前,縱使已經有「發哨人」艾芬醫生、「吹哨人」李文亮醫生和「武漢疫情上報第一人」張繼先醫生髮出預警,但都侷限於非常小的範圍。直到鍾南山院士公開向中國社會和政府發出警告後,整個國家才迅速響應,緊急動員,與新冠病毒賽跑,從而讓中國在新冠毒性最嚴重時,保護了絕大多數國民。

如今,隨着新冠病毒毒性的明顯減弱但傳播力增強,以及疫苗的普及和治療藥物的出現,中國終於作出轉變防疫策略的決定,嚴防死守的防疫模式成為過去。這是非常必要的轉變,又是來之不易的轉變。疫情持續三年,不論是嚴防死守造成的次生問題,還是對經濟民生的衝擊,都決定中國必然要轉變防疫策略。但從嚴防死守到有序開放是一個充滿挑戰的過程。過度防疫固然不對,毫無準備的突然放開同樣不對,中國需要的是平穩有序,是以較低代價結束這場已經持續三年的疫情。

2021年6月3日,廣州越秀區青年志願者隊伍支援荔灣區廣船鶴園小區防疫和物質派送工作。(人民視覺)

正因這樣,當中國決定轉變防疫策略時,最關鍵的工作是提升老人疫苗接種率,為有基礎疾病的老弱群體建立保護屏障,給他們預留寶貴的醫療資源,引導全社會科學認識病毒,消除不必要的恐慌心理。

應該看到的是,中國太大,不同地區和群體之間的認知,有時候彷彿是置身於兩個截然不同的平行世界。對於疫情和病毒的認知同樣如此,過去一年以來,既有許多人不再把病毒當回事,呼籲放開,更有相當比例的人依然談病毒色變。

10月30日,鄭州富士康港區內的返鄉員工。(紅星新聞)

為何那麼多人搶購連花清瘟?為何會發生鄭州富士康員工非正常離廠事件?為何農村和小城市盛行一刀切、層層加碼?其中一個關鍵原因是,相當多的民眾對於病毒的恐懼。儘管不少主張放開的人不屑於這一點,嘲諷那些害怕新冠的人,但不能不正視現實。尤其是當中國要走出疫情時,若不能消除相當比例民眾的恐慌心理,那麼勢必容易好心辦壞事,造成不必要的混亂,甚至可能引發醫療擠兑,佔用本該預留給老弱人群的寶貴醫療資源。

在此形勢下,鍾南山院士再次親上前線。12月9日,鍾南山院士在2022年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年會上表示,「經過不斷變異,包括BA.5和BF.7在內的奧密克戎變異株感染並不可怕,絕大部分可在7到10天完全恢復」,建議重點加強老年人及脆弱人群的免疫接種,加強對醫務人員的疫苗保護。同樣在9日,鍾南山院士與團隊兩名成員在接受採訪時作出九個判斷,比如,「感染奧密克戎後,99%都不是重症」,「不要覺得得了新冠就很害怕,更不應該歧視感染者」,新冠毒力大概率會減弱,「沒有人說一定會減弱,但我們要遵循最普遍規律去思考問題和決策」,後遺症更多是一種主觀感受,預計明年上半年能恢復到疫情前生活狀態。

2020年1月30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赴中國疾控中心考察疫情防控科研攻關情況,聽取專家和醫務人員對疫情防控工作的意見建議。這是李克強在座談會後,同鍾南山院士交談。(新華社)

可以說,鍾南山院士的發聲,讓相當數量的民眾放下了心,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他們的恐慌心理。鍾南山院士因在抗擊非典疫情、新冠疫情過程中的重大貢獻,在許多民眾心中享有難以比擬的威望。由他出來發聲,所能起到的積極作用自然更大。

其實,早在今年4月,鍾南山院士便曾和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關偉傑聯合發表文章,埋下了中國今日走出疫情的伏筆。那是八個月前,鍾南山院士在文章中表示:「中國需要重新開放,以使社會經濟發展正常化並適應全球重新開放。長遠來看,長期的動態清零是不可能實現的。」他們當時為中國重新開放提出五點建議,包括「在全國範圍內實施疫苗接種是實現群體免疫的關鍵」,「異源加強針疫苗都可以顯着增強對奧密克戎變異株的保護」,「加快靶向藥物和有效中和抗體藥物的研發,將有助於降低新冠肺炎感染者發展為危重症和死亡的風險」,「應鼓勵國際合作」,「在社區環境中,應優先考慮快速抗原試劑盒檢測」。

現在來看,鍾南山院士在八個月前的建議,終於獲得迴響。與病毒搏鬥三年的中國,重新對世界開放,恢復正常生活,是大勢所趨,怎麼在此過程中,儘可能降低接下來感染人數暴增帶來的風險,減少民眾恐慌心理,保護脆弱人群,是當務之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三年前揭開新冠大流行真相的鐘南山院士,日前密集發聲穩定人心,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發出結束疫情的最強音,為三年疫情劃上了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