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毅被迫辟謠、張文宏被網暴背後:一個令人憂慮的真問題

撰文:鄧峰
出版:更新:

最近,內地著名生物學家、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教授,陷入輿論風波。

起因是他認為新冠病毒的毒性未必越來越弱,「今天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可以斷定疫情走向」,不同意張文宏醫生說的「走出疫情已成定局,這個趨勢不會再逆轉」,批評「對上逞能、對下逞強,都不是科學態度」。結果,饒毅迅速招致相當數量張文宏醫生支持者的批評和圍攻。而當經常刊發饒毅文章的公眾號「饒議科學」為了回擊那些指責饒毅的人,所刊發的兩篇文章《致:為造神而踐踏原則、犧牲科學的偽君子們》、《以沒有說的話構陷饒毅老師,張明揚成為二十一世紀秦檜的首席候選人》,更是觸怒許多張文宏醫生的支持者,被認為有大字報、扣帽子之嫌。

網上輿論對饒毅的批評至少有兩種:質疑饒毅是防疫愛好者,批評饒毅「撿軟柿子捏」、欺軟怕硬;質疑饒毅是核酸檢測首倡者,並開設新冠核酸檢測公司謀利。除此之外,網上還有不少針對饒毅的人身攻擊。這一幕非常讓人詫異。因為在此之前,在相當數量的人眼中(包括許多張文宏醫生的支持者),饒毅是具有道德擔當、公共關懷的敢言科學家,是「生物學界的魯迅」。結果,因為饒毅對張文宏的質疑,突然之間,昔日被很多人追捧的饒毅,竟成為許多人批評和攻擊的對象。這究竟是饒毅變了,是他辜負公眾的期望,還是那些批評和攻擊的人冤枉了饒毅?

2020年7月9日,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雲端峰會(WAIC)在上海開幕,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參加「AI(愛)·智見未來」對話環節。(視覺中國)

應該說,但凡真正讀過多篇饒毅的文章(饒毅本人寫的文章和公眾號「饒議科學」刊發的文章是有區別的)的人,或者說願意在表達觀點之前去核查清楚饒毅文章的人,是不會認為或者相信饒毅是防疫愛好者。

許多批評饒毅的人所忽略或不知的是,一年多前,饒毅便曾在《誰與誰共存:老祖宗病毒與小孩子人類》一文中支持張文宏與病毒共存的說法。在2022年3月,饒毅又率先提出「儘快推廣第三針疫苗,然後開放」的觀點。饒毅從來都不反對開放,只不過他篤信科學是有限的,話不要說得太絕對,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新冠病毒的毒性未必越來越弱,縱使決心開放,也要對病毒的變化保持必要的關注,以便於出現問題及時處置。但遺憾的是,許多批評和攻擊饒毅的人不願核查清楚饒毅的觀點,他們虛構一個他們想象中的與基本事實不符的作為防疫愛好者的饒毅,義憤填膺,大加鞭撻。

至於饒毅是不是新冠核酸檢測公司的老闆,連日來,公眾號「饒議科學」在附上饒毅夫婦旗下公司核查資料的基礎上回應稱:「中國企業都是公開的,除了名稱之外,每個企業做什麼,也查得到,而不是瞎編就可以。饒老師只在歷史上與一個有核酸檢測資質的公司(『優樂』)曾經有關,但饒老師在2019年(疫情前)就退出了,記錄清清楚楚。而『優樂』是檢測癌症病人的核酸和生物標記物,以幫助癌症的診斷和治療。」公眾號「饒議科學」還解釋說,饒老師從未「首倡」、只曾在有前提條件(疫情防控常態化)的情況下,「估計」新冠核酸檢測的普遍性。

2022年4月25日,北京市朝陽區一處核酸檢測點,工作人員在進行核酸檢測的相關準備。(視覺中國)

不可否認,這只是公眾號「饒議科學」的一方說法,有待於進一步核實,但至少目前的證據是有利於饒毅一方。其實,那些聲稱饒毅靠新冠核酸檢測來謀利的說法自一開始便缺乏依據,有賺取流量之嫌,但還是獲得許多人的轉發,其中包括不少理應有判斷力的知識人。這背後暗含一種雙重標準,當自己認同的人或觀點遭受質疑時,許多人會不假思索地反對有罪推定和上綱上線,反之,當自己不認同的人或觀點遭受質疑時,許多人很容易有罪推定和上綱上線。

當然,饒毅一方同樣有求全責備之嫌。饒毅是認為疫情走向難以斷定,張文宏說的走出疫情是指開放後新冠疫情將回歸普通流行疾病,不用再像過去那樣嚴防死守。這兩種觀點之間並不完全矛盾,張文宏的說法雖可能不如饒毅的說法那麼嚴謹,但並非毫無道理。至於公眾號「饒議科學」在饒毅遭到曲解、攻擊時所刊發的兩篇文章《致:為造神而踐踏原則、犧牲科學的偽君子們》、《以沒有說的話構陷饒毅老師,張明揚成為二十一世紀秦檜的首席候選人》,儘管是一種氣話,但反應過激,非常不妥。

2021年6月3日,廣州,越秀區青年志願者隊伍支援荔灣區廣船鶴園小區防疫和物質派送工作。(人民視覺)

不論是去年的張文宏事件,還是最近的饒毅事件,都反映出網絡輿論場的戾氣橫行和嚴重撕裂。這也是近些年許多公共事件所共同折射出的一個令人憂慮的真問題。

一百年前,辜鴻銘盛讚中國人具有難能可貴的特質——温良、富有同情心。可一年多前那些網暴張文宏,不斷上綱上線和人身攻擊的人,他們的温良和同情心去哪了?同樣道理,過去一段時間,那些對饒毅進行人身攻擊的人,温良和同情心又去哪了?網暴張文宏和惡意攻擊饒毅的人,在現實生活中也許大都是正常人,是有温良的一面,惻隱之心尚存,可到了網絡輿論,卻為何突然言語之間戾氣那麼重?

20世紀80年代末,一群捷克知識分子曾制定比較知名並影響至今的《對話守則》,包含8條內容:對話的目的是尋求真理,不是為了鬥爭;不做人身攻擊;保持主題;辯論時要用證據;不要堅持錯誤不改;要分清對話與只准自己講話的區別;對話要有記錄;儘量理解對方。

可從去年張文宏事件和今年饒毅事件來看,又有多少人能做到?疫情三年以來,許多內地民眾過得很不容易,內地發展同樣面臨相當大的困境,此時此刻,人和人之間最需要的是理解和包容,但遺憾的是,網絡輿論充斥太多的撕裂、意識形態先行、人身攻擊和謠言。從反右、文革到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說明,一個社會只有與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思維、上綱上線式扣帽子保持合理的距離,才能健康發展。本文真誠希望內地社會能上下攜手,努力建構開放多元、中道理性、君子和而不同的公共討論環境,讓戾氣和撕裂早日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