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疫情防控大轉折 輿論戰先輸一局

撰文:鄭真
出版:更新:

以2022年12月7日為標誌,中國疫情防控形勢迎來了根本的轉變。過去三年以動態清零為目標的防疫宣告結束,與病毒共存的全新防疫格局已經到來。過去一個多月,是中國數億人感染奧密克戎病毒的過程,是中國社會各階層經歷疫情防控變化最為明顯的一個月。從乙類甲管到乙類乙管,整個社會以個人作為第一責任人的防控全面拉開。如此重大的防疫決策是如何做出的?是否放開得突如其來沒有充分準備?這些是每個人都關心的重大問題。

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社1月8日發布萬字長文披露疫情防控轉變紀實。

文章稱「一面是疫情形勢不斷演變,一面是防控策略不斷優化,中國始終堅持邊防控、邊研究,邊總結、邊調整。」

「病毒變異情況,並非防控策略調整的唯一變量新冠病毒的危害性、人群免疫水平和衛生健康系統承壓能力、社會公共衛生干預措施——自疫情發生以來,為最大程度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我國始終密切關注這三者之間的平衡。」

新華網官方1月8日刊載新華社長篇紀實報道。(新華網截圖)

文章談到「疲憊、焦慮、緊張等複雜情緒開始蔓延,防疫成本日益加大」,也談到「14億多人口的中國,不同人會有不同訴求,對同一件事也會有不同看法」。但是整體來看,文章給出的論調是,廣泛凝聚共識、科學決策,成為防控策略調整的關鍵。

在新華社1月8日推出長文之前,1月6日《華爾街日報》發布題為「習近平放棄動態清零的來龍去脈」的文章,渲染了中國官方在防疫政策轉變過程中面對民意反彈的被動和無奈。由於及時回應了重大關切,《華爾街日報》的言論在國際社會佔據一定的空間。

新華社與《華爾街日報》文章的對比事實上是一個縮影,映射出中國在防疫政策大轉變過程中的輿論宣傳短板。從2022年12月7日到2023年1月8日,一個多月的時間並不短,民眾心中第一時刻就湧現的疑惑,早就在感染的痛楚、醫療擠兑的焦慮中有了答案。

1月8日新華社這篇文章,不只是比《華爾街日報》的報道晚這麼簡單。即便是沒有《華爾街日報》的文章先聲在前,中國官方媒體在一個月之後推出的這篇文章也稱不上及時。

《華爾街日報》中文版1月6日推出解讀中國疫情防控轉變的長篇報道,按照慣例其英文版本在一天前已刊出。(華爾街日報官網截圖)

動態清零執行得有多徹底,說服民眾接受放開就有多困難。任何一方都不應該低估在疫情防控轉變過程中贏得民眾理解的難度。解釋清楚為什麼轉變其實是轉變防控政策過程中相當重要的第一環。過去三年中國政府對全社會的保護確實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當這種保護突然取消,大部分人都感染了病毒。這無論如何也不會是被愉快地接受的。

如果說三年前全面疫情管控措施是一個相對以往的重大轉變,現如今的防控政策調整同樣是重大轉變。調整過程中,如何贏得民心,如何贏得民眾的支持和諒解,如何及時回答民意關切是非常關鍵的。

輿論鬥爭的前線要進一步前推才能夠適應需要。如果跟不上病毒傳播的速度,跟不上形勢的發展,跟不上輿情的變化,那麼引導輿論就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如果民眾疑惑得不到及時回應,民憤得不到紓解,關鍵問題被外部媒體搶先回答,那麼就算不上贏得了疫情防控轉變的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