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60後封疆大吏全面崛起 他們最不希望中國走回頭路

撰文:應濯
出版:更新:

導言:宰相起於州郡,封疆大吏是中國政治中獨特而又關鍵的存在,他們既主政一方,影響所在地區的治理,又往往是國家領導人的主要來源。過去兩三年,內地31個省區市的黨政一把手(合計62人)基本完成換屆,盤點和分析他們的資料,有助於認識中國政治的運行邏輯。

本文嘗試從出生年代來盤點地方大員們的情況。

在目前31個省區市的62位黨政一把手中,50後只有四位,分別是1959年9月出生的浙江省委書記易煉紅、1959年10月出生的河南省委書記樓陽生、1956年11月出生的廣東省委書記黃坤明、1959年10月出生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書記馬興瑞。其中,易煉紅、樓陽生、馬興瑞的年齡與60後非常接近。從教育背景來看,他們四人均是在1977年鄧小平決定恢復高考後上的大學,與絕大多數60後大學生的情況一樣除了他們之外,剩下的封疆大吏們均是60後,而且都是1977年之後的大學生、專科生,其中許多都是一流大學的碩士、博士,具有比較紮實、完整、現代、國際化的知識結構。

1977年鄧小平決定恢復高考,自此之後,無數普通中國人的命運發生改變。那些通過勤奮學習考上大學的人,都成為改革開放後經濟建設的稀缺人才。數十年下來,其中多數更是各行各業的中流砥柱。

1977年,內地恢復高考。自此之後,教育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相比於文革時期發生根本性變化。(VCG)

目前31省區市的黨政一把手們,便是時代浪潮下的幸運兒,先是因教育改變命運,後來又因鄧小平提出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幹部政策脱穎而出。從這一點來說,60後是改革開放的重大受益者,他們能在人生中的最佳年齡接受正常而又相對優質的高等教育,深受改革開放後思想解放、經濟建設、國際交流的耳濡目染,他們的專業知識可以在文革結束後鄧小平推動的「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浪潮中大顯身手。

從更長的時間背景來看,不同於50後及之前的數代人,經歷過殘酷的革命戰爭、反右、大饑荒,對於文革有着刻骨銘心的痛苦記憶,60後多數生於大饑荒之後,對於文革的創傷記憶相對稀薄。但60後和50後亦有許多相似之處,那就是具有非常強烈的責任感,不怕吃苦,能拼搏。他們都曾經歷物質匱乏的貧窮落後年代,都對於改革開放前後的巨大差距有着極其深刻的體認。當然,相對而言,60後所吃過的苦比50後少一些。

1978年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VCG)

在形成60後世界觀、人生觀的重要時期,恰是今天最被知識界懷念的1980年代,那是一個回歸常識理性、反思和批判、思想解放的理想主義年代,是一個中國走向開放、多元的年代。這樣的人生經歷決定了60後一方面會是改革開放的堅定支持者、信奉者,另一方面其中多數人會十分認同國家在過去數十年取得進步,縱使會有不滿和抱怨,但總體而言,他們的認同感、獲得感更為凸顯。在這一點上,60後需要對今天內地年輕人的生存焦慮有更多理解,才能把握時代脈搏變化。

目前60後在政界已經全面崛起,絕大多數封疆大吏都是60後。他們是鄧小平時代和改革開放的重大受益者,是中國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見證者,是最不希望中國走回頭路的群體之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希望在改革開放浪潮中成長、崛起的他們,讓改革開啟往更深處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