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不是藥神》到鼓勵地攤經濟 李克強的庶民情懷

撰文:泉野
出版:更新:

按照2023中國兩會既定議程,北京時間3月5日,李克強代表國務院做任內最後一份政府工作報告,為十年總理任期正式畫上句號。

10月16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李克強主持大會。(新華社)

回看過去十年,不管是放在改革開放的周期中,還是放在中共百年的歷史中,都是極為重要和關鍵的十年。一方面,外部環境急速變化,中美貿易戰以來兩國對抗前所未有,百年未有大變局與世紀疫情交織,俄烏衝突給本就波譎雲詭的國際秩序帶來更多不確定性;另一方面,中國經濟增速一再放緩,人口紅利的邊際效應不斷遞減,人們對美好生活、對公平正義的嚮往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迫切,改革方面好吃的肉都吃完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骨頭,再加上訊息時代的到來,人人手裏握着麥克風,來自民眾的監督考驗着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真實現代化程度。

具體到李克強和他帶領的國務院,在中國崛起與民族復興的宏大目標之下,在轟轟烈烈的反腐敗鬥爭中,的確很容易被外界認為缺少存在感,但在過去十年內外變局中,需要的恰恰是這樣的「不惟名、不惟利、只惟實」,發展是硬道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放在任何時候都不過時。因為對民眾來說,評價每屆政府的標準說到底只有一條,那就是能不能讓民眾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給人民排憂解難,讓人民過好日子」,李克強每年記者會上之所以有那麼多接地氣的例子,是因為日常核心的工作就是給人民排憂解難。而過去十年,李克強也確實如其在最後一次總理記者上所言,「盡了最大努力」。

李克強。(新華社)

比如2015年,《人民日報》一則評論《為何需要證明「我媽是我媽」?》引發廣泛關注,李克強專門對此事做了批示,並稱此事很典型,一些類似的荒唐事群眾反映強烈,要求下力氣減掉不必要的公章,打破不合理的規矩。

事實上,李克強2013年第一次記者會上就提到了這個問題,「我經常在地方調研的時候,常聽到這樣的抱怨,辦個事、創個業要蓋幾十個公章,群眾說惱火得很。這既影響了效率,也容易有腐敗或者叫尋租行為,損害了政府的形象。所以必須從改革行政審批制度入手來轉變政府職能。現在國務院各部門行政審批事項還有1,700多項,本屆政府下決心要再削減三分之一以上。」而在最後一次記者會上,李克強也表示,「這些年我們持續推進市場化改革、推進『放管服』改革,有1,000多項行政許可被下放或取消,非行政許可退出歷史舞台。過去辦企業拿執照要幾十天的時間,多時上百天。現在在全國範圍內平均4天,最少的地方1天。現在大約9成的政務服務是網上辦、掌上辦、異地辦、不見面辦。」

再如2018年,現實主義題材電影《我不是藥神》熱映,當電影照進現實,遂引發人們對癌症等重病患者買不起、拖不起、買不到進口「救命藥」的持續關注。對此,李克強不僅做了批示,還兩次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對進口抗癌藥實施零關稅並鼓勵創新藥進口,並採取政府集中採購、將進口創新藥特別是急需的抗癌藥及時納入醫保報銷目錄等方式,研究利用跨境電商渠道,多措並舉消除流通環節各種不合理加價。李克強說,「抗癌藥是救命藥,不能稅降了價不降。」「必須多措並舉打通中間環節,督促推動抗癌藥加快降價,讓群眾有切實獲得感。」

2018年,現實主義題材電影《我不是藥神》熱映,引發人們對癌症等重病患者買不起、拖不起、買不到進口「救命藥」的持續關注。(《我不是藥神》劇照)

次年召開的記者會上,李克強主動提到了「抗癌藥貴」的問題,並坦言,「我們通過減稅等多種辦法,讓17種抗癌藥降價50%以上,而且納入醫保,這讓癌症患者特別是困難群眾大大減輕了負擔。這方面的事情,我們能做的都應該去做。今年我們還要做兩件這方面的事,並且要盡力。一是把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門診用藥,納入醫保,給予50%的報銷,這將惠及我國4億高血壓、糖尿病患者。我到基層去調研,有一些人告訴我,他們得了這類慢性病,每天都不能斷藥,負擔很重,有的把養老金相當一部分用來買藥,我們要努力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還有2020年,隨着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最先在中國武漢爆發,中國依託於「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很快穩控住疫情,當疫情進入到下半場,其他國家大規模爆發疫情且造成大範圍感染和死亡後,中國輿論場不乏「連作業不會抄」、「厲害了我的國」的聲音。

李克強在當年推遲召開的兩會上,發出了振聾發聵的警醒,也通過鼓勵地攤經濟,給受疫情衝擊的人們提供了一條維持基本生計的出路。「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我們人均年收入是3萬元人民幣,但是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1,000元在一箇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難,現在又碰到疫情,疫情過後民生為要。」「我們西部有個城市,按照當地的規範,設置了3.6萬個流動商販的攤位,結果一夜之間有10萬人就業。」6月1日李克強在山東煙台考察時,在一家個體戶的熟食攤面前再度公開表態支持地攤經濟、小店經濟。他說:「國家是人民組成的,人民好了,國家才能好。靠每個人的奮鬥,大家都好了,國家就更好!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一樣,是中國的生機。」

地攤經濟神話:成都檸檬雞腳。(外灘授權使用)

新華社在中共十八大後發布題為《萬事民為先》長篇人物特稿,其中這樣寫道,「李克強在國務院主持常務工作,經常會遇到棘手難題,但他從不迴避,也不張揚,妥善化解矛盾於無形。他分管的眾多領域所面臨的複雜問題,有很多被公認為『世界性難題』。特別是當下改革漸入深水區,各方利益訴求錯綜複雜,牽一髮而動全局。解開這些『難題』,不僅需要過人的勇氣和膽略,同時還需有開闊的視野和系統的知識儲備。從地方到中央,李克強一一化解了不少這樣的『難題』,被境外媒體稱為『破解複雜難題的高手』。」

而今,李克強已經正式結束十年總理任期,如何對其做出評價每個人都有不同看法,而且對政治人物的評價也不應急於一時,但不迴避問題,也不張揚,應該是很多人的共識。而他致力於解決的住房、醫療、教育、養老等民生困局,也的確是「世界性難題」。不要低估解決這些問題的難度,更不要低估其意義,這既是中國能否長治久安的基礎,也是中華民族復興的核心檢驗標準。過去十年看上去「中規中矩」的李克強,做着最基礎的工作,卻一點也不簡單。萬事民為先,民生是最大的政治,這不只是一句停留在口頭和紙面上的施政理念,也是李克強十年任期結束之際留給人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