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經濟發展不缺政策 聽其言觀其行

撰文:陸一
出版:更新: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下稱《意見》)全文公布。這是繼2019年中央出台《關於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後,又一中央專門針對民營經濟的重磅政策「禮包」。

習近平在2018年曾主持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強調,將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新華社)

值得注意的是,7月17日,中國國家統計局發佈上半年中國經濟數據。也就是上半年宏觀經濟運行數據出爐之後,中央授權新華社發佈了這份民營經濟的重磅意見。這充分顯示了這份意見出台之穩妥,以及中央對民營經濟的重視。而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建立與民營企業溝通交流機制,將常態化召開民營企業家座談會。此前已經召開3場民營企業家座談會,與部分民營企業負責人面對面進行了深入討論交流。可上去,中央這次是要下大力氣振興民營經濟。中央有政策,執行層也開始有動作。

民營經濟「報憂」

從數據上看,從工業增加值看,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8%,私營企業增長1.9%。2022年是近年來私營工業增加值增速首次低於全國增速,今年上半年延續了這一趨勢。

從固定資產投資看,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8%,而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0.2%;民間投資佔全國投資的比重,從2015年最高佔比57.3%,降至今年上半年的52.9%。

據統計,在持續五年的時間中(2017-2022年)增速高於三年(2019-2022)增速,三年增速高於去年(2022年)增速,去年又高於今年前5個月。

民營經濟增速上不來,中國經濟如何重拾中高速增勢?另外,今年6月份,青年失業率達到21.3%的高點。公務員與其他編制類機構釋放出再多的崗位,央企國企招得再多,對整體就業形勢而言都是杯水車薪——更何況國企的整體用人規模一直在縮小,要解決就業問題,歸根到底還是民營經濟有意願招聘、有能力招聘。

所謂民營企業的就業吸納度,從根本上而言自然是信心問題,最直接相關的其實是擴張意願,而擴張意願的最真實尺度就是投資。

數據上,自2012年公佈民間投資數據以來,2012年至2017年期間,民間投資與全國投資增速同步,都是10.4%;2017年至2022年期間,民間投資平均增速為4.4%,低於全國投資0.3個百分點;2019年至2022年,民間投資平均增速為2.9%,低於全國投資1.3個百分點。2022年3月,民間投資增速還高達8.4%,而今年上半年,已變成下降0.2%,1年間增速下滑8.6個百分點。

同時,2022年,新增民營企業(含個人獨資企業) 數量出現下滑,較2021年少增91.7萬家,降幅高達9.96%,是近年來的首次。

民間投資增速負增長,新增民營企業數量下滑,你說就業怎麼增長?這世上從來就沒有不投資不創業的就業增長。

國家發改委官方微信公號上周發佈了一篇文章:《平台企業在支持科技創新、傳統產業轉型方面形成了一批典型案例》。文章專門強調了平台企業的投資問題,「從調研情況看,平台企業持續加大在技術創新、賦能實體經濟等領域的投資力度,2023年一季度,我國市值排名前10位的平台企業通過自主投資或子公司投資等方式加大投資力度」。

所謂民營經濟的信心,最根本的評估尺度也是投資和擴張。把大把的錢花出去,把大批的人招進來,是為信心。

所謂民營企業的就業吸納度,從根本上而言自然是信心問題,最直接相關的其實是擴張意願,而擴張意願的最真實尺度就是投資。(資料圖片)

什麼影響民營經濟信心

什麼影響了民營經濟的投資意願、擴張意願,乃至信心?

其一,民營經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市場監管的穩定。確實需要審慎出台市場監管政策,謹慎把握政策實施力度,謹防政策調整過快過猛……加快制定並向社會公佈負面清單下的資本進入「紅綠燈」清單,該亮紅燈亮紅燈,該亮綠燈亮綠燈,亮錯燈處要及時改正,消除「防止資本無序擴張」概念誤讀對民間投資信心的負面影響。

其二,民營企業產業拓展制度性壁壘有待進一步打破。在民營經濟遭遇的諸多體制障礙中,「准入壁壘首當其衝,最為突出」。這造成了一個正日趨嚴重的問題:民營企業的數量和資本主要集中在產業鏈的中下游,「內卷」嚴重,轉型升級、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的提升受限。

上述兩點互相纏繞彼此作用,結合當下的經濟境況,實則可以理解為一點:在民營經濟投資大幅下降背後,是很多領域根本進不去,或進去之後面臨著極強的監管風險。

另外就是民營企業缺少信心,主要是他們對自己財富的擔心,缺少安全感。這種擔心不是無中生有,而是來自於他們自己過去的經歷或所知的其他人的經歷,是一種經驗主義的感覺。但是,消除這種感覺卻不是靠官方幾句表態的話就能做到的。

《意見》的出台,從8方面31條來看,決心很大,措施滿滿,誠意很多。

比如:「健全失信行為糾正後的信用修復機制,研究出台相關管理辦法」,這為那些資金鏈斷裂、無奈當「老賴」的企業家留下了口子,不會把他們一棒子打死,要治病救人。

比如:「按照教育與處罰相結合原則,推行告知、提醒、勸導等執法方式,對初次違法且危害後果輕微並及時改正的依法不予行政處罰」,也還是不一棒子打死,法制上給民營企業家機會,鬆綁,從寬,放活。

對於網絡上不正常的對民營企業喊打喊殺的現象,要求:「把握好正確輿論導向,引導社會正確認識民營經濟的重大貢獻和重要作用,正確看待民營經濟人士通過合法合規經營獲得的財富。堅決抵制、及時批駁澄清質疑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否定和弱化民營經濟的錯誤言論與做法,及時回應關切、打消顧慮」。

網絡大V司馬南等對聯想的攻擊讓很多民營企業家心驚。(多維新聞)

而與此相反的是,對擁有權力的政府和公家單位,刀刃向內,要求反而更嚴格了。就是說,那邊是放寬,這邊是嚴管。

比如:「完善政府誠信履約機制,建立健全政務失信記錄和懲戒制度,將機關、事業單位的違約毀約、拖欠帳款、拒不履行司法裁判等失信信息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這意味著,公家單位也沒有護身符,市場上誰都不能當老賴。

還要求「嚴格執行《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健全防範化解拖欠中小企業帳款長效機制,依法依規加大對責任人的問責處罰力度。機關、事業單位和大型企業不得以內部人員變更,履行內部付款流程,或在合同未作約定情況下以等待竣工驗收批覆、決算審計等為由,拒絕或延遲支付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款項」,也就是,如果有公家單位再敢拖欠,以後就是審計、巡視的整改問題:「完善拖欠帳款投訴處理和信用監督機制,加強對惡意拖欠帳款案例的曝光。完善拖欠帳款清理與審計、督查、巡視等制度的常態化對接機制。」

可以說,《意見》很多政策是實實在在的「真招」,應該是經過用心調研的,如果落實得好,就會見到效果。

缺的不是政策 是政策的落實

民營企業創業難、死得快,破產率高,主要還是因為私人企業、小微企業勢單力薄,概括起來可以說:准入難、融資難、回款難、中標難、維權難。

進一步具體說民營企業發展遇到一些困難,一是融資問題部分緩解,但融資難融資貴仍然突出。民營企業融資難度和利率未有明顯降低。二是稅費負擔有所減輕,但整體成本仍然較高。特別是原材料價格明顯上漲,集中於行業中下游的部分民營企業經營成本增加較快。三是公平競爭的制度環境持續改善,但市場准入、產權保護等問題仍然突出。四是部分政策有助於民營企業長期健康發展,但調整過快過猛影響企業經營。一些地方政府在落實稅收、社保、環保等政策上「一刀切」,干擾企業正常經營,誤傷部分規範經營的民營中小企業。

民營企業發展遇到這些困難,也都是可以說是長期以往。從2005年的「非公36條」,2010年的「民間投資36條」,2019年的《關於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到這一次。更別說還有多少地方政策。直白的說,對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的各種支持力度可謂空前巨大、態度可謂空前明確。尤其習近平今年兩會期間再次強調,中央始終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三個沒有變」,始終把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當作自己人。民營經濟也並不缺政策。這不,《意見》一頒布,發改委立即表示為《意見》落實落地,近期將推進兩份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配套政策文件。但有政策,和政策的執行,確實是兩層皮。政策的落地和政策,又不得不反噬到中央的初心。這是「死穴」。

道理都是顯而易見的。如今如何讓民營企業相信「當作自己人」,如何真正能讓民營企業享受到政策的紅利,關鍵都是看怎麼做。要用行動打破制度壁壘,以市場的激勵重新啟動民營的投資與擴張,如此,這盤民營經濟的珍瓏棋局才可能就滿盤皆活了。有了新增投資,就有了增長、就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