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刺激消費政策沒錯 同時還應做好三件事

撰文:杭子牙
出版:更新:

經濟低迷,刺激消費被放到了空前重要的政策位置,不久前召開的決策會議明確提出,要「通過增加居民收入擴大消費,通過終端需求帶動有效供給」刺激經濟。今天發改委又公布了恢復和擴大消費的二十條措施,國新辦也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恢復和擴大消費的措施實施情況。

最近一段時間,人們都能感受到國家在房地產、汽車、電子消費品、老舊住房改造、文化旅遊等領域的政策刺激力度,最起碼輿論上都有切實體會。但另一方面,從統計數據和身邊生活場景,我們又能明顯感覺到居民消費意願依舊不強。分析認為主要是人們對經濟未來與收入缺乏信心所致。

那麼如何恢復和增強人們對未來的經濟信心與收入預期呢?

除了繼續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在政策面繼續對過去幾年過於嚴厲、過於密集的規範性行為進行系統糾偏與調整,依法打擊在輿論場詆譭、醜化市場經濟與民營企業和企業家的各種「極左」言論與代表人物,恢復市場活力和民營經濟信心,有三件事必須放在比刺激消費更重要的位置。

第一是要把增加居民收入與保就業放到更重要位置。有工作才有收入,有收入才有消費,有消費才能帶動生產供給,從而增加投資、擴大生產、提升收入水平並增加工作崗位,這是一個完整循環,也是一個基本經濟規律。

3月25日,海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海南省人民政府官網截圖)

必須認識到我們現在遇到的問題,不是這個循環中的某一個節點發生卡殼,而是整個系統循環都發生了問題,具體表現為消費低迷,投資意願不強且對刺激經濟的邊際效應衰減,工資收入下降,失業率尤其是青年失業率不斷創下新高。那麼在這種情況,人們對未來工作與收入都有一種朝不保夕的感覺,擔心收入還不起房貸,害怕畢業即失業,過了35歲被辭退,怎麼敢消費呢?

所以,要解決人們不敢消費的問題,首先要做的恰恰不在刺激消費,而是要從增加居民收入和保就業做起。如果把視野或政策力度僅侷限於刺激消費,光靠「印錢」刺激,「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最後恐怕不僅頭疼腳疼的毛病沒有解決,還會衍生出其它更嚴重的「病」來,比如流動性陷阱與更嚴重的貧富差距等。

第二是要強化民生保障機制,讓人們敢於放心消費。前幾天有一個新聞,吉林白山一對母子,因為母親得了肺癌,45歲的兒子又失業,母子二人在公園內對面雙雙上吊身亡,這個人倫悲劇背後反映的問題不能不引起重視。經過多年精準扶貧,我們雖然擺脱了絕對貧困,但是就多數普通人而言日子過得還是相當辛苦,尤其是抗風險能力差的底層民眾,一場大病就可能返貧,一個人失業一家人可能都會陷入困境。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怎麼敢消費,又怎麼有能力消費?

最近很多人還注意到第一代農民工的養老問題。隨着第一代農民工進入老景失去工作能力,他們的養老問題越來越無法迴避。而這一代農民工在城市大多沒有社保,回鄉後每人每月只有一百多元的養老金維持生活。據不完全統計,這個人口群體約有8000萬規模,背後是8000萬個家庭和好幾億人口。依當前的物價水平和生活成本,每個月一百多元的收入,連基本的生活開支都不夠,試問誰有能力消費?

武漢江漢區,一路口處打零工的農民工。(資料圖片)

反過來我們可以再設想一下,這8000萬人,如果每個人每月的養老金增加到1000元(每月合計為800億元人民幣,每年不到一萬億),那麼不僅這8000多萬人的老年生活得到保障,好幾億人的家庭會更和諧幸福,整體社會貧富差距會迅速縮小,從中能釋放出的的消費能力是不可估量的!當這幾億人在生活中沒有了後顧之憂,還用擔心社會穩定與消費低迷嗎?

第三是刺激消費的對象要精準,關鍵是要刺激有消費能力的人群消費,對一般社會底層民眾而言,不僅不用刺激,反而要加大對他們的生活扶助力度。我們雖然不搞大水漫灌,但是一直以來刺激消費的辦法卻有點不分對象、大水漫灌的意思。而實際上,根據國內某商業銀行爆出的數據,目前國內約2%的富人佔有了全部銀行居民儲蓄的近80%,剩下80%多的普通儲戶卻只有百分之幾個點的居民儲蓄。

那麼在這種情況,刺激消費的對象是誰就很清楚了。如果我們把刺激政策放到絕大多數普通家庭或個人身上,不僅刺激不了消費,反而會加大他們對經濟未來的緊張預期,進一步收縮消費。對於中產群體,在當前的經濟與就業環境下,想刺激大家消費恐怕也是相當困難的,中產現在大概是心理上最沒着落、對未來最悲觀的群體,是收縮消費的主流。

所以,刺激消費,應該主要刺激當下收入預期穩定且處於社會中高收入水平的體制內家庭與個人的消費,包括國家機關與行政部門、國有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以及若干社會高收入階層的消費等,這樣的精準刺激,才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對於絕大多數中產和普通民眾,更重要的是要保證工作機會,提高收入水平,降低家庭債務與生育養育負擔,完善社會保障與救助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