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央視爭議女記者柴靜推反恐紀錄片 中國輿論場再起波瀾

撰文:杭子牙
出版:更新:

已旅居西班牙多年的前央視女記者柴靜,因為8月14日在網上推出了一段反恐紀錄片《陌生人)的預告片,又升温成為輿論場上的話題人物。不僅中國內地輿論場有人予以關注,港台及海外輿論場也對她重回公眾視線進行了報道。

現年47歲的柴靜為山西臨汾人,曾在中國湖南衛視主持節目並在中央電視台擔任主持人與記者,2003年中國非典期間因深入現場採訪被《南方都市報》評選為年度風雲記者。後柴靜從央視離職,並於2014年推出了污染紀錄片《穹頂之下》,在中國輿論場引起巨大爭議。2015年4月,柴靜入選《時代周刊》2015年「百位最具影響力人物」。

根據維基百科訊息,2017年7月,柴靜隨丈夫及女兒移居西班牙巴塞羅那,同年8月親歷發生在蘭布拉大道的恐怖襲擊事件,以事件為靈感追查歐洲伊斯蘭恐怖主義活動,歷時數年製作六集系列紀錄片《陌生人——對話聖戰份子》(Stranger -- Talking to Jihadists)。但目前為止,這部六集紀錄片的詳細內容外界還無從得知,從預告片看,應該是通過採訪「聖戰」分子和有關反恐官員等,以其一貫特有的敘事風格,多線並進,講述恐襲背後的故事與柴靜本人對這一問題的深度思考。

海外輿論場對柴靜的關注主要在她曾經在中國輿論場引發的巨大爭議以及反恐紀錄片本身,將她形塑為一個具有為中國體制不容的有獨立精神的女記者,而中國國內輿論場對她的討論則集中在她曾經發布的紀錄片《穹頂之上》以及在民族道德與價值認同層面,她到底還是不是一個「中國人」——不僅是身份上的,還包括精神與價值認同上的。

柴靜的《穹頂之下》曾一度引發輿論熱議。(柴靜視頻截圖)

因為《穹頂之上》引發的爭議,在中國主流輿論場,柴靜不是一個受歡迎的人。她被不少網民稱為「女公知」「漢奸」,是在配合宣傳西方價值,否認中國發展成績,抹黑中國,她新推出的紀錄片《陌生人——對話聖戰份子》也被認為是「居心叵測」。有人質疑她這些年在海外的生活和拍攝紀錄片的資金來源,內涵她是否受到了西方反華勢力的資金資助,有評論甚至將她推出紀錄片的時機與巴基斯坦瓜達爾港中國車隊被槍擊事件聯繫,質問「怎麼那麼巧呢?」

但也有人認為存在即合理,柴靜不過就是一個比較執拗的文青,腦子裏滿是與塵世落落不合的理想世界的完美主義者。其實這種愛文學、好幻想、不願意向塵世妥協的女性多得很,比如張愛玲等就是這類人,丁玲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正是她們的性格特質決定了,她們走上當時與絕大多數女性不一樣的道路,經歷了不一樣的命運。一個成熟社會可以包容下這樣一些人,也應該有幾個這樣追求極致理想的人在被社會鞭策的同時鞭策社會前進,而且任何社會形態下都不會缺少這樣的人。她們是一般城市文青的升級,在這個基礎上的不同分支又產生了女權主義、環保意識形態主義、LGBT、無國界主義等等。

柴靜的最大的問題也正是因為她是個完美主義者,不希望自己的祖國有這樣那樣的瑕疵,希望自己的祖國能成為人類文明的新燈塔。這種美好願望有時會被境外媒體的加工引入歧途,形塑出各自需要的面貌。現實是無論哪個國家都有避免不了瑕疵。

柴靜的社會類節目如果能在中國一直生存得下去,那中國一定是個偉大的國家或者走在成為偉大國家的路上,這個偉大在於容得下各種批評(無論是批對還是批錯)的氣度。但很顯然,這個偉大,眼下的地球村還不配擁有,東方不配,西方也不配。所以,很難說她們的理想與不妥協在現實層面是好還是壞,不同心理性格特質與價值觀的人往往會得出差異懸殊的結論,有人視之為偶像,有人唾棄之如垃圾,這些她們都只能概括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