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假日消費復甦 有兩點隱憂仍需關注

撰文:杭子牙
出版:更新:

國慶假期一結束,文旅部就於當晚公布了相關數據。數據顯示,今年中秋國慶8天長假,國內旅遊出遊人數8.26億人次,實現國內旅遊收入7534.3億元,大幅超過去年同期,按可比口徑比2019年分別增長4.1%和1.5%。這是今年假期出遊人數和旅遊收入首次雙雙超過2019年同期,數據變化確實反映出旅遊市場已走向復甦。

不過,仔細分析上述兩組數據,復甦走勢又讓人很難興奮。甚至可以說有一些擔憂。主要三個方面,首先,今年內地是8天假期,時間上比之前假期要多一天,如果扣除掉這一天的數據,同樣按7天計算,實際上數據是負增長狀態。這就像是一個身高八英尺的人與一個身高七英尺的人比體重一樣,如果只進行簡單的數字對比並沒有什麼意義。

其次,今年國內旅遊人數比2019年增長4.1%,但是旅遊收入僅增長1.5%,這就可以看出平均到每個人的消費支出其實也是負增長的,這反映出人們的消費意願和消費能力仍未恢復到之前2019年狀態。尤其是,今年國慶假期是8天時間,相對於往年的7天,人們更有理由安排長途旅行,人均旅遊消費應該按年增長才對,而實際上卻並非如此。

再次,從實際數據與文旅部之前公布的預測數據看,也未達到預期。根據文旅部節前預測,今年8天長假會有8.96億人次出遊,實現國內旅遊收入7825億元,與實際數據分別有0.7億和290.7億落差。這就反映出人們對經濟運行的切身感知,在官方和民間不同層面是兩個不同的温度,如何讓普通人可感知的經濟儘快熱起來,還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

中秋國慶長假中國各地人潮湧動。(香港01)

這一數據變化也和筆者假日期間的旅行感受吻合。首先,各個景點的人車確實不少,有些景點還採取了限流措施,但是就算各景點人頭攢動,似乎也沒有擁擠到之前一些景點幾乎寸步難移的程度;其次,各景點雖然人數眾多,但是在景點消費或購物的人卻不多,之前很多景點飯館一到飯點就大排長龍的情況也不多見,據一些出售特產和紀念品的店家講,人們的消費購物意願似乎也沒有之前踴躍;第三,除了熱門景區及附近商鋪,較偏遠一些地方街面的店鋪明顯比較蕭條,有不少店鋪處於關門歇業或轉讓出租狀態。

這些數據變化和切身感受說明,雖然三年特殊時期已經過去,但是經濟受到的創傷還未完全恢復,人們對經濟及未來的信心,還需要通過政策宣示與更多可為普通人切身感知的温度變化持續鼓舞提升。接下來要注意政策的穩定性,以便人們對經濟未來建立可預測的長遠預期;要注意政策出台的時機與協同效應,避免「合成謬誤」;要取消因特殊原因在過去幾年持續強化的管控措施,給市場以更多空間以激發經濟與創新創業活力。

除了上述旅遊數據,另一個令人擔憂的情況是入境旅遊外國人的數量大幅走低。

筆者假期期間到山西省旅遊,從北邊的大同到中部的太原,再到雁門關和黃河壺口瀑布等幾處地標性景點,連續幾天竟然連一個歐美面孔的外國人也沒有看到。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山西雖然不是一個沿海省份,旅遊景點也不以吸引外國遊客為主要考量,但連續幾天在各景點一個老外沒有看到,也太不合人們希望的開放狀態了。

已經退休的《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也關注到了這個問題,假期期間,胡錫進用一天時間走了北京的幾個熱門景點,根據他的大概統計,真正意義上我們說的老外(難以分別的東亞面孔除外),總共只看到了25個。如果說山西一個老外也沒有看到已經很令人意外了,在北京這樣處於對外開放最前沿的國際性超級城市,在一個旅遊旺季,於各景點一天只看到25個老外,就有點令人吃驚了。這和之前在各旅遊景點總是能看到拖家攜口旅遊的外國人與外國旅行團的感覺落差太大了。

日本旅客沒減少,但中國遊客卻明顯減少了,取而代之是歐洲及東南亞旅客。(日本政府觀光局)

而事實上,山西和北京並不是兩個孤例,在香港及內地,也不少人也都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和前些年相比,特別是和疫情前相比,街上各處的外國人都明顯減少了。國家權威部門公布的上半年外國人入境統計數據也為這個感官變化提供了數據印證。

為什麼會出現這個變化,是一個需要深入的思考問題。簽證問題、安全擔憂、網路支付、預約制和防火牆產生的數字鴻溝,以中美對抗為核心引發的地緣政治緊張產生的心理影響等等,都需要我們靜下心來,以實事求是和負責任的態度逐條檢視,儘快找到解決辦法。就以內地普遍實施的預約制來說,如何即發揮這個數字工具在景區管理上的便利性,同時又不因片面依賴預約制而將很多中外遊客拒之門外就是一個需要綜合平衡的議題。

當下所處的時代是一個開放的時代,持續推進擴大對外開放是國家一直在反覆強調的既定政策,無論如何,對一個開放的國家來說,外國人減少都不是個好現象。就算中國有國內統一大市場支撐,有十來億還未完全釋放消費力的人群開發,也決不能關起門來自娛自樂。而這項工作又不是單靠一個文旅部或某一個省市就能解決的問題,必須進行通盤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