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下行階層分化雙重困境怎麼破?增加中下層收入迫在眉睫

撰文:鄧峰
出版:更新:

最近,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教授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從總需求角度來看,現在恐怕要中央政府順勢而為,把投資的預算壓縮,然後騰出一些支出去增加居民的實際收入和福利。比如我們現在有65萬億(人民幣)到 70萬億(人民幣)投資規模,能不能壓縮四分之一,騰出來的預算,比如說15-20萬億(人民幣)用於支持家庭的實際收入增長和福利項目。」

他說:「從整個收入層面看,現在勞動收入還太低……現在,需要有一個政策調整,讓勞動工資增長,大體上與名義GDP增長接近或持平,政府的收入,要有相當一部分用於改善家庭的收入。這個改善,不是建更多基礎設施,而是變成家庭收入。這些收入可以是實際收入,也可以是名義收入,比如用於減少家庭支出的負擔,這就是增加家庭的實際收入。」

他還說:「現在6億人的人均月收入還是3000元(人民幣)以下,月均可支配收入不到1000元(人民幣),這跟國力不匹配。既然我們的國力可以動輒就花上幾千億甚至上萬億去搞形象工程,為什麼不用這些錢去為中低收入家庭的支出負擔買單呢……要讓家庭有明確預期,很多成本其實不需要個人負擔。特別是現在子女教育負擔很重,國家完全可以負擔大頭;育兒方面,從生育到幼兒園、小學,國家買單。醫療方面,也可以減輕家庭負擔,現在光靠目前的醫療保險無法覆蓋。特別是大量農民養老金每月只有100 元(人民幣)左右,這說不過去,是不是可以漲到500-1000元(人民幣),地方每年投資浪費的錢都比這些多得多了。」

張軍的建議非常契合當下中國社會大量民眾的心願,既能減少中下階層民眾的後顧之憂,在提振內需的同時激發中下階層民眾的創造力,又是贏得人心的德政。中國如果能大幅減少地方政府每年浪費的低效投資、缺乏可持續性的投資,或者通過合理的改革減少不合理的支出,「損有餘而補不足」,把省下來的資金用在最需要的人群身上,把錢用在刀刃上,將有利於大幅提升資金使用的有效性與合理性。

2018年8月14日,北京,正在吃飯的建築工人。賣盒飯的會為工人準備套餐,有些工人為了省錢便買點包子湊合一下。(VCG)

過去多年以來,一直有不少人在呼籲中國社會能實質性減輕壓在中下階層民眾身上的重擔,提升社會福利和醫療保障水平,實實在在增加居民的勞動收入。然而從實際效果來說,中國社會提升社會福利和醫療保障水平的努力在許多時候都與民眾的期望存在相當落差。在經濟快速發展時期,因為多數人或多或少能從中獲益,社會福利和醫療保障水平不足尚不至於引發太大問題,但一旦經濟發展速度下降,許多人面臨收入減少或失業困境,社會福利和醫療保障水平不足便格外刺眼。

不可否認,中國民眾收入低和任勞任怨、服從紀律所形成的低成本優勢,是過去中國經濟在激烈的全球市場競爭中勝出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但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不可能永遠依賴於民眾的過度付出,中國經濟同樣有轉型升級的客觀需要,昔日的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近年來,中國社會反覆討論消費之於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隨之出台。但不論從經濟數據還是多數民眾的切身體會來看,總體而言,民眾的消費信心依舊不足。畢竟,如果民眾口袋的錢變少,如果他們有太多後顧之憂,那麼擴大內需不論說得那麼動人,都是一句空話。

許多人關注到中國公共假期各大景點人山人海,卻忽略公共假期並非常態,更忘了中國有14億人。如果對各大景點的遊客進行階層分析,不難發現,各大景點擁擠的遊客總體上屬於收入較高、福利保障較好、後顧之憂較少的群體,在他們身後,還有相當多整日勞作不止的中下階層民眾,他們一輩子很少有花錢旅遊的奢侈。

北京房價高企,很多人難以承擔。(VCG)

當下中國經濟正面臨經濟下行和階層分化相疊加的雙重困境,一方面經濟下行困境讓許多人切身感受到收入下降或失業的「寒意」,不得不減少開支,另一方面階層分化困境讓不同人在經濟下行面前的感受存在明顯分化,其中重點是體制內和體制外的分化、高收入和低收入的分化、城市和鄉村的分化。這就使得縱使經濟下行,那些收入較高、福利保障較好的群體依舊敢於消費,他們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受益者和幸福人群,他們可以放心休閒、旅遊,享受生活的愜意,但那些收入較低、福利保障較差的人群,哪怕已經到了退休年齡,仍然不得不為生存奔波勞累。比如,目前中國大約有8000萬的超齡農民工,他們辛勞一輩子,本應退休享受生活,但生活的重擔讓他們退無可退,長期幹着年輕人不願乾的髒活、累活。

多年以來,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的「四座大山」讓中國廣大中下階層民眾焦慮不已,經常壓得他們喘不過氣。正如《困於「四座大山」的中下階層民眾終於喘了口氣》一文所寫的:「日益攀升的教育支出,無休無止的內卷,讓大量家長心力交瘁。醫療保障水平的有限讓廣大中下階層民眾看病難,一場大病經常讓一個小康家庭陷入破產境地。養老領域的城鄉分化和體制內、體制外分化,讓那些缺乏保障的農民、農民工和城市中下階層退無可退。大城市的高房價、高租金,掏空無數家庭的積蓄和無數年輕人的夢想,越來越多的人認為辛勞一輩子只不過是在為房東打工。在『四座大山』的困擾下,許多人不敢消費,不敢追尋夢想,社會活力與創造力遭到極大抑制。」

不久前,中國下調存量房貸利率,提高個人所得稅有關專項附加扣除標準,對於那些上有老下有小、揹負房貸壓力的家庭來說,是一次減負,但這還遠遠不夠,中國需要下大力氣去緩解中下階層民眾的壓力。

公平是一個社會長治久安的基石,讓民眾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是一個社會應當追求的目標。鄧小平曾說:「共同致富,我們從改革一開始就講,將來總有一天要成為中心課題。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窮,不是那個樣子。」時至今日,中國依然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人民幣」,打工幾十年的農民工竟然只有每月一百多元人民幣的養老金,這顯然與中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地位嚴重不匹配。如果中國能進行行之有效的改革,在增加中下階層家庭的實際收入的同時,通過提升社會福利和醫療保障的水平來減少民眾的後顧之憂,尤其是將農民、農民工的養老金從每月100 元人民幣左右漲到500-1000元人民幣,那將是一舉多得的提振內需、利國利民、贏人心的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