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全面取消製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意味着什麼?

撰文:應濯
出版:更新:

10月18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宣佈,中國將全面取消製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措施。這既是中國製造業從中低端邁向中高端的重要信號,又反映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有序開放經驗。

1978年中國開始改革開放。深圳經濟特區剛建立時,主要從事簡單的製造業加工,承接海外的產業轉移。那時候的香港和深圳是「前店後廠」關係,深圳只是一個毫不起眼的中低端代工廠聚集地。1982年李書福是通過走街串巷給人照相開始創業。1987年任正非創立華為,剛開始業務是組裝小型用戶交換機。作為今天全球新能源汽車行業佼佼者的比亞迪直到1995年才創立,初期以生產電池為主。

那時因為本土工業水平落後,中國在諸多領域的對外開放都有限制。以汽車行業為例,1994年中國出台《中國汽車產業政策》,規定外資車企最多隻能與兩家國內車企合資,且在合資企業中的股比不得超過50%。但伴隨着中國經濟的發展,對外開放水平逐步提升。2001年中國加入WTO既是中國對外開放的一個里程碑事件,又有力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讓中國人的智慧和勤奮在世界舞台有施展空間。

2001年加入WTO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里程碑事件。(路透社)

在21世紀之初,深圳儘管已經崛起為重要的經濟重鎮,但給人一種山寨之城的印象。如今,在改革開放已45年的今天,深圳早已煥然一新,成功躍升為世界知名的創科之都。任正非的華為、李書福的吉利、王傳福的比亞迪,都已成為中國經濟在世界舞台大放異彩的名片。在此背景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全面取消製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措施,放開汽車股比限制,便是順理成章的結果。

在全球經濟聯繫日益緊密的當今世界,面對分工協作促進經濟發展的規律,閉關鎖國、狹隘排外無異於自絕於世界經濟之林,勢必不會有前途。但反對閉關鎖國不等於滑向另一個極端:不考慮實際情況,突然全部開放。這是因為全球經濟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統一市場,而至少被不同國家和地區分割為一百多個相對獨立的市場。

華為的崛起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視覺中國)

今天世界距離大同、全球政府依舊遙遠,自由、民主、平等、博愛等人類社會普遍認可的價值受制於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利益邊界。今天世界仍是以主權國家為基本競爭單位,一個能有效包容、協調各種矛盾的最大實體組織是主權國家。為何美國在歷史上曾推行貿易保護主義,為何印度當初退出RCEP,主要原因都是美國、印度的政策受制於本國利益邊界。然而,當美國日益強大之後,美國便成為自由貿易的最重要推手。這是因為美國經濟在全球最具競爭力,市場越開放,美國獲益越大。反之,如果一個國家的經濟缺乏競爭力,貿然全部開放,必然容易將本土產業扼殺於搖籃之中。因為來自國際市場的那些更成熟更先進的企業對於剛剛萌芽的本土企業無異於降維打擊。但這絕不等於為了躲避風險而滑向狹隘排外。

在被主權國家所分割的全球市場秩序下,一方面對外開放已經是時代趨勢,符合經濟規律,另一方面貿然全部開放的風險不容忽視,容易受制於人。怎麼在被主權國家所分割的全球市場趨利避害、因勢利導,非常考驗一個國家的政策選擇。所幸的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頂住兩方面壓力,既未貿然全部開放,又未滑向狹隘排外的民粹陷阱。2001年中國加入WTO前後,社會上有一種聲音擔憂中國會否從此之後受制於資本主義全球市場,被國際金融資本操控。

事實證明,中國既不斷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又成功通過市場換技術,崛起為全球第一大工業國和第二大經濟體。這證明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有序開放、趨利避害的發展路徑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