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再出發|中共三中全會遲遲未開 或涉重大改革舉措和人事

撰文:應濯
出版:更新:

45年前的12月18日至12月22日,中共在北京召開影響深遠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自此開啟深刻改變中國國運的改革開放。過去45年以來,中共每屆三中全會幾乎都會涉及改革發展或重大問題(比如經濟體制、農業農村工作),是海內外關注中國政治風向的一個重要窗口。自去年10月二十大召開迄今,中共已經相繼召開一中全會、二中全會,依據慣例,三中全會有可能今年12月在北京召開。

改革開放以來,中共每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時間通常都在每屆全國代表大會的次年9月到12月召開,偶爾會有特例,比如十九屆三中全會因為涉及「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在2018年2月26日至28日舉行。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並未像5年前的十九屆三中全會那樣提前召開,那麼,依照慣例,在今年9月到12月召開的可能性較大。例如,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便是在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召開。現在已經是11月底,考慮到從中共中央政治局開會決定召開三中全會到三中全會召開有一個時間過程,如果二十屆三中全會仍計劃今年召開,12月可能性較大。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如果在12月召開,其中一個議題有可能是人事。自中共二十屆二中全會以來,已有四位中央委員被免職,分別是被免去國務委員和外交部長的秦剛、被免去國務委員和國防部長的李尚福、被免去火箭軍司令員的李玉超、被免去火箭軍政治委員的徐忠波。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或撤銷他們四人的中委職務。

改革開放讓中國走上了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崛起之路。圖為上海浦東。(視覺中國)

不過,從改革開放以來的慣例來看,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最可能的主題是關於改革發展或重大問題,比如有可能與全面深化改革、改革開放、經濟發展、中國式現代化有關。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5年,改革開放讓中國成功從落後、封閉的計劃經濟體制轉型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崛起為開放、多元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10年前,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開宗明義表示:「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事實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改革開放讓中國人過上了便利、現代、充裕的生活,所有人都從中收益。時至今日,儘管不同人對於怎麼改革和開放的理解不同,但改革開放仍是當今中國最大共識。

自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在過去10年進行了諸多改革。比如,以放管服改革為例,過去10年,一大批行政審批事項被取消,政府部門的便民服務效率大幅提升。根據世界銀行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中國營商環境排名已從2012年的第91位升至2020年的第31位,成為全球營商環境改善最快最顯著的國家之一。

近年來中國經濟下行壓力,讓不少人改行送外賣。這說明中國經濟亟需通過新一輪改革開放來激發活力與創造力。(Reuters)

然而,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所啟動的全面深化改革在落實過程中仍有不少遺憾。11月6日,《財新周刊》在社論《改革亟須新突破》寫道:「十年來,人們對市場的認知不斷深化,但是,知易行難,有形之手干擾市場配置的行為依然普遍存在……最值得警惕的是改革停留於口頭與紙面。有些官員口稱的『改革』,其實與決定精神背道而馳。曾幾何時,收縮性政策頻出。尤其是三年疫情中,微觀干預過多,一刀切、層層加碼現象嚴重,市場主體苦不堪言。正面改革是改革,糾正錯誤同樣是改革。市場主體迫切盼望一些部門與地方政府能夠儘快撥亂反正。」

近年來,因為內外複雜形勢疊加新冠疫情的衝擊,中國經濟正面臨多年少有的困境,不少企業倒閉,許多民眾收入下降,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社會層面信心不足。網上一些人的極端言論和部分地區的負面個案,經常讓許多人對國家未來走向疑慮不安。明明民營經濟已經為中國「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但在現實中,一些民營企業仍然缺乏信心和安全感,動輒容易風聲鶴唳。這說明當下中國亟待通過更加行之有效的改革來構建市場化、法治化的大環境。

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是中國應對當下困境、凝聚人心的關鍵。10年前,習近平在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中說道:「面對未來,要破解發展面臨的各種難題,化解來自各方面的風險和挑戰,更好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除了深化改革開放,別無他途。」經過改革開放45年的發展,面對當下的困境和社會層面的信心不足,公眾期待中國能在10年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礎上宣示進一步改革開放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