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黃河不會倒流」 《財新》最新社論敲響的警鐘

撰文:泉野
出版:更新:

2023年11月6日出版的最新一期《財新周刊》發表題為《改革亟須新突破》的社論,該社論提前在財新網站發布,旋即引發關注。《財新》社論從十年前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切入,並引用了已故前總理李克強那句廣為流傳的「長江黃河不會倒流」,對今天的改革提出帶有全局性的追問與反思。

社論開篇即對十八屆三中全會予以極高評價。「十年前的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下稱『決定』)總計16個部分、60條、300多項改革舉措,涉及範圍之廣、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十年來,政商學界人士常常以歎賞的語調,引述這份俗稱『60條』的重要文件。」「在40多年改革開放史上,十八屆三中全會與開啟改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十四大及其十四屆三中全會一樣,具有里程碑意義。『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是決定最重大的理論成果。」

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報告首次明確提出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新華社)

在正文中,該社論也對《決定》在落實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追問。一方面是客觀形勢之變。「與十年前相比,今天中國面臨着新的形勢。中國經濟持續面臨增速下行壓力,人口紅利已經驟減,外部環境惡化,疊加三年疫情衝擊,目前,不少企業經營困難,地方財政拮据,房地產和地方債務引發的財政金融風險顯露,令人擔憂的就業形勢關乎民眾福祉與社會穩定。近期形勢雖有所好轉,但是,刺激政策邊際效果明顯遞減,中國經濟尚未完全重返正軌。在優化宏觀調控政策的同時,如何通盤思考和全面部署改革開放新突破,便成為擺在決策層面前的重大課題。」

另一方面是主觀上未能將《決定》確立的改革方案和精神落到實處,這也導致了「民眾觀感與當年預期之間存在一定温差」。具體來說:其一是有形之手干擾市場配置的行為依然普遍存在。「倘若真正實現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如今經濟社會中存在的許多矛盾與困難,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以避免。」「欲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就必須繼續深化簡政放權,把權力之後關進制度的籠子。」

其二是改革停留在口頭與紙面。「有些官員口稱的『改革』,其實與決定精神背道而馳。曾幾何時,收縮性政策頻出。尤其是三年疫情中,微觀干預過多,一刀切、層層加碼現象嚴重,市場主體苦不堪言。正面改革是改革,糾正錯誤同樣是改革。市場主體迫切盼望一些部門與地方政府能夠儘快撥亂反正。」

2013年11月召開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多次強調改革的重要性。(VCG)

在最後,該社論引用了習近平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就《決定》所做的「說明」,「面對未來,要破解發展面臨的各種難題,化解來自各方面的風險和挑戰,更好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除了深化改革開放,別無他途。」因為「改革開放才是信心的終極來源。」放眼未來,「改革依然任重道遠,不進則退。」

確如《財新》社論所言,十年前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諸多改革舉措,涉及範圍之廣、力度之大,的確前所未有,提出之際也的確令海內外頗為振奮。也是在這次全會上,首次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由中宣部委託新華社主辦的黨刊《半月談》發文稱這次全會是「劃時代的」,並將其重要性等同於歷史轉折關頭的十一屆三中全會。

十年後的今天,中國面對的內外形勢已不同於十年前,尤其是經歷過三年疫情的消磨,民眾對於中國能否持續推進改革開放保持懷疑態度。雖然最高層反覆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但還是無法抵消人們的疑惑,社會面的預期與信心也因此持續低迷。所以如《財新》社論所言,改革亟須新突破。且十八屆三中全會已經對包含財稅、金融、國企、土地、社會保障方方面面做了高瞻遠矚的頂層設計,時下最關鍵的是「答好這些十年前出的題目」,而答好的前提是思想解放,是保證一份份好文件能夠得到嚴格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