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再出發|三中全會何時召開 期待中國進行新一輪改革開放

撰文:應濯
出版:更新: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5年,紀念改革開放的最好方式是將深刻改變國運的改革開放往前推進。尤其是在近年來中國面臨內外複雜形勢,經濟增速下滑、階層嚴重分化和三年新冠疫情、中美博弈疊加衝擊,大量企業和民眾信心不足,對未來充滿疑慮的背景下,許多人期待中國能通過新一輪改革開放來宣示決心和凝聚人心。從改革開放以來的慣例來看,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被認為是一個恰當的時間窗口。

自1978年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啟動改革開放以來,三中全會往往在中國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風向標意義。通常而言,中共每五年召開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來進行換屆工作,其中緊隨全國代表大會而召開的一中全會負責黨中央人事換屆,次年初的二中全會負責商討和推薦國家機構的人事,三中全會則主要因應新一屆領導層面臨的內外形勢作出重大決定,多數時候都是與改革發展相關的「綱領性文件」。

舉例而言,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讓中國經濟改革從農村走向城市,十四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是落實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被外界廣泛視為90年代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件」,為中國經濟構築「四梁八柱」。

2003年,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進一步完善經濟體制和轉變政府職能,提出「建立健全現代產權制度」。2013年,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涉及60條、300多項改革舉措,提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得益於改革開放,上海浦東從一片荒地崛起為金融中心。(VCG)

從時間來說,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共每屆三中全會通常在每屆全國代表大會的次年9月到12月召開,其中以10月和11月偏多,偶爾會有特例,比如五年前的十九屆三中全會因為涉及「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在2018年2月26日至28日舉行。依據慣例,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本應在今年9月到12月召開,目前已是11月底,日前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並未提及三中全會,故三中全會應該在12月或明年召開。不過考慮到三中全會多數時候都是在每屆全國代表大會的次年秋冬季節召開,今年又是改革開放45年和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10周年,具有特殊節點意義,許多人期待中國打開改革新局面,所以12月有可能召開三中全會。

當下中國仍然處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十四屆三中全會、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改革開放延長線上。改革開放45年以來,中國發生翻天覆地變化,成功從落後、封閉的計劃經濟體制轉型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變所有中國人的命運。不過,改革開放遺留不少問題仍然是未竟之業,改革開放過程中新產生的問題和矛盾同樣亟待通過進一步改革開放來予以解決。改革開放是把中國送上常識理性、開放多元、經濟崛起、文明現代的宏大事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挑戰和任務,關鍵在於因應不同時代的問題和矛盾持續進行改革,讓改革開放的接力棒一代一代傳下去。

在近年來內外挑戰的疊加衝擊下,當下中國亟待通過新一輪改革開放來凝聚人心。11月6日,《財新周刊》社論《改革亟須新突破》寫道:「中國經濟持續面臨增速下行壓力,人口紅利已經驟減,外部環境惡化,疊加三年疫情衝擊,目前,不少企業經營困難,地方財政拮据,房地產和地方債務引發的財政金融風險顯露,令人擔憂的就業形勢關乎民眾福祉與社會穩定。近期形勢雖有所好轉,但是,刺激政策邊際效果明顯遞減,中國經濟尚未完全重返正軌。在優化宏觀調控政策的同時,如何通盤思考和全面部署改革開放新突破,便成為擺在決策層面前的重大課題。」

中國住房問題依然困擾許多在大城市奮鬥的年輕人。(VCG)

目前中國社會普遍面臨信心不足的問題。過去一些年發展累積的問題,比如嚴重的貧富分化,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四座大山」壓得許多中下階層民眾喘不過氣,因為近年來經濟增速下滑而愈發凸顯,一些難以看到未來希望的年輕人和中下階層民眾困在負面情緒之中,內卷、躺平、佛系等說法的流行折射出社會心態的變化。

被新冠疫情衝擊的三年,一些地方的層層加碼、「一刀切」和公然違法現象嚴重影響民眾對於國家發展的信心,少數個案的惡劣影響有壓倒宏觀政策努力的趨勢,諸如「今年是過去十年最差一年,但也許是未來十年最好一年」的論調時不時冒出。

《財新周刊》社論《改革亟須新突破》有提及近年來的一些現象:「十年來,人們對市場的認知不斷深化,但是,知易行難,有形之手干擾市場配置的行為依然普遍存在……最值得警惕的是改革停留於口頭與紙面。有些官員口稱的『改革』,其實與決定精神背道而馳。曾幾何時,收縮性政策頻出。尤其是三年疫情中,微觀干預過多,一刀切、層層加碼現象嚴重,市場主體苦不堪言。正面改革是改革,糾正錯誤同樣是改革。市場主體迫切盼望一些部門與地方政府能夠儘快撥亂反正。」

1992年鄧小平南巡。(《紫荊》雜誌)

在整個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上,中國多次遭遇困難,甚至一度海內外都對中國未來感到迷茫或疑慮。比如,在1992年鄧小平南巡之前,中國社會的迷茫、憂慮情緒絕對多於今天,但隨着鄧小平南方談話與後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海內外的迷茫、疑慮情緒在很大程度上煙消雲散,中國經濟像高速行駛的列車從此隆隆前行,不斷趕超,直至今天。

歷史是一面鏡子,在當下許多人對中國未來充滿疑慮的情勢下,中國只有像改革開放以來多次進行的切實有效改革那樣宣示進一步改革開放的決心,重新激發社會活力和創造力,才能走出近年來的困境,延續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奇蹟。正因這樣,在改革開放45年之際召開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便具有特殊意義,許多人期盼三中全會能因全面改革開放留在人心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