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動車進軍歐美路況跌宕 東南亞將成今年新藍海市場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國內銷量增長放緩,越來越多汽車企業加速海外市場布局作為新的業務增長點。但歐美針對汽車產業的貿易保護主義近年有抬頭的跡象,官方紛紛採取一系列措施遏制中國電動車產業的發展。這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出海的步伐有什麼影響?中國車企在東南亞的部署會不會加快?

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去年10月中旬出席北京「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後沒有直接回國,而是到深圳訪問電動車巨頭比亞迪,瞭解新能源汽車和電池等領域的發展。雙方當時沒有簽署合作協定,但歐爾班表示匈牙利歡迎中資企業,雙方「合作意願很強」。

時隔不到三個月,比亞迪去年12月宣布在匈牙利設立歐洲首個整車製造基地,展現比亞迪試圖擴大歐洲市場版圖的雄心。

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右)2023年2月19日在布達佩斯會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左)(中國外交部)

除了比亞迪,全球最大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億緯鋰能等中國電動車相關企業過去一年也宣布在與中國關係友好的匈牙利投資設廠。有網民調侃,中國的電動車車企「不是已經在匈牙利建廠,就是在去匈牙利建廠的路上」。

匈牙利位處歐洲腹地,是亞洲國家進入歐洲市場的中轉地和集散地。根據歐盟協定,歐盟成員國之間的貿易遵循零增值稅和關稅規則,中國車企在匈牙利設廠生產的汽車,可以避開進口關稅。

法國伊諾韋夫諮詢公司資料顯示,在歐洲銷售的新電動車中,中國品牌已多達8%,高於2022年的6%和2021年的4%。

以電動車為主的中國新能源汽車來勢洶洶,歐洲汽車製造商如坐針氈,紛紛加速改造工廠,提高電動車生產。不過,因為中國在電動車核心供應鏈、規模化生產、產品和技術開發等方面的代際優勢,歐洲車企要在短時間內彎道超車,恐怕不容易。

為了給歐洲車企爭取更多時間,歐盟採取一系列管制措施,提高中國電動車進入歐洲的門檻。 歐盟理事會去年7月通過的《新電池法》提出將碳足跡作為產品的強制性標準。在新政下,中國動力電池生產企業不得不根據歐盟的計算法,彙報生產的動力電池的碳足跡。

電動車能否從多瑙河流域出發,走遍歐洲大陸,相信矢志成為未來生產核心的匈牙利將成關鍵。(VCG)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吳丹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指出,中國目前沒有統一的碳足跡計算標準,歐盟對進口電池的新要求勢必影響進入歐洲市場的中國動力電池產品。

她說:「西方發達國家正在構建以環境、社會和治理(ESG)標準為基礎的貿易和投資新規則,對外國投資審查趨嚴,並借由新規實現『長臂管轄』。」

與此同時,歐盟向中國電動車展開反補貼調查,被中國視為打壓該國電動車的政治手段。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去年9月抱怨,中國政府透過巨額國家補貼壓低電動車價格,使中國廉價電動車氾濫歐洲市場,對歐洲電動車行業構成威脅。歐委會已對中國電動車展開反補貼調查,結果料將在今年揭曉。

德勤中國汽車行業領導合夥人周令坤受訪時指出,一旦反補貼調查認定中國政府對新能源車企存在補貼行為,且對歐盟相關產業所受的損害存在因果關係,中國出口的電動車將被徵收反補貼稅。這將增加中國電動車出口歐洲的成本,降低競爭優勢。「這可能引發其他國家效仿,跟進對中國產品發起類似調查。」

根據中國全國乘用車市場訊息聯席會資料,歐洲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的最大目的地,去年上半年占比達39%以上。

歐洲多國已把電動車視為未來陸路運輸的核心工具。圖為位於瑞士伯恩的Tesla電動車超級充電站。(VCG)

針對歐盟對中國車企設置的貿易堡壘,受訪中國車企均表示將積極配合,遵循國家規定作出相應調整。

比亞迪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助理羅昊受訪時說,公司堅定擁抱全球化,堅持合作共贏,通過與國際企業的合作,開發符合目標市場需求的產品。他說:「我們將密切關注國內外政策的變化,以便及時調整市場策略和運營方式。」

總部位於浙江的中國車企吉利控股集團同樣指出,公司將「尊重自由貿易,主張公平競爭,嚴格遵守世界各國法律法規,依法合規參與市場競爭」。公司目前在歐洲六國有業務,旗下的極氪品牌去年12月已在荷蘭正式交付。

目前已在德國、荷蘭、瑞典和丹麥開始銷售服務的中國電動車製造商蔚來說,公司將根據當局要求提供相關資訊,配合其工作。蔚來歐洲業務發展負責人陳晨受訪時說:「目前蔚來的發展沒有受影響。」

蔚來汽車2022年7月在武漢展示旗下汽車產品(Getty)

進軍美國面臨更嚴峻挑戰

與歐洲市場相比,中國汽車製造商在進入美國市場時面臨更嚴峻的挑戰。

美國拜登政府上任後延續前總統特朗普對中國進口汽車加征25%關稅的政策,並在2022年8月出台的《降低通貨膨脹法案》收緊「買美國貨」政策,將中國公司生產的電動車、電池和其他零部件及資源排除在其供應鏈外。

為擴大在北美地區的影響力,中國車企近三年來加速布局墨西哥,使它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進軍北美的重要橋頭堡。目前已有至少六家中國車企考慮在墨西哥建廠或者與當地的代理商進行深度合作。

通用汽車在底特律的一家車廠。至2022年,美國企業在電動車和電池工廠上的投資額比2020年高出四倍。(Reuters)

有分析指出,除了當地市場的巨大潛力,中國車企選擇在墨西哥投資還因為它在汽車行業的積累,以及與美國在地緣政治和自貿協定的優勢。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華盛頓已就中國在新能源汽車的投資浪潮向墨西哥表達關切。美國政府擔心,中國汽車製造商將能夠通過在墨造車來繞開降低通脹法的限制,讓更先進、更廉價的車型流入美國市場。

美國表明無意阻止中國在墨西哥的投資,但美國財政部長耶倫最近強調,墨西哥「需要正確應用貿易規則」。

中國商務部則回應稱,中墨合作是兩個主權國家之間的事情,協力廠商無權干預。

中國外交:2023年12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在北京會見墨西哥外交部長巴爾塞納。(中國外交部)

儘管中國汽車製造商進軍美國市場面臨嚴峻挑戰,但有專家樂觀認為,考慮到中國電動車的巨大價格優勢及填補低價汽車市場空白的能力,中國新能源汽車打入美國汽車市場是早晚的事。

汽車諮詢公司Dunne Insights首席執行官鄧恩舉例,美國新車平均價格約為4萬8000美元,就算中國汽車製造商推出的產品價格為2萬美元,再加上25%的關稅,「他們仍然處於非常有利的位置」。

電動車滲透水準低 東南亞是藍海市場

受益於開放的商業環境,中國新能源汽車製造商加速進軍東南亞國家,這個地區成為今年海外市場的重點。

乘聯會資料顯示,中國汽車去年11月對德國、法國、英國、西班牙和比利時的出口量明顯下滑;對泰國、菲律賓等國家的出口量暴漲,意味著中國電動車的海外主戰場已經從歐洲轉移到東南亞。

東南亞是繼歐洲之後,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走向海外的第二大市場。

根據市場調查公司機構Counterpoint去年9月的一份報告,東南亞去年第二季的純電動車銷量猛增894%。

儘管電動車只佔東南亞所有新乘用汽車總銷量的6%,這已是上一季的兩倍。在2022年初,這個數字僅為0.3%。

德勤中國汽車行業領導合夥人周令坤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指出,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積極開拓東南亞市場,主要是看中當地巨大的汽車消費潛力和新能源市場的增長空間。

周令坤說:「和中國、歐洲、美國等相比,東南亞的新能源汽車滲透水準較低,是藍海市場。這兩年在政府政策刺激下,當地新能源汽車銷量取得量級的突破。」

6年前中國電動汽車無論在技術還是車型研發、生產工藝上都十分簡陋。脆弱的產業難以和當時的國際電動汽車廠商競爭。圖為多年前中國某汽車企業低速電動汽車生產線。(VCG)

加快在泰印馬投資設生產線

Counterpoint報告指出,中國整車廠短期內將成為東南亞電動車需求的最大受益者,而隨著新一代汽車製造商在東南亞開始設廠,泰國將成為熱點區域。

泰國是東南亞最大的汽車生產國,具備完整產業鏈和龐大的國內外市場。近年來,中國新能源車企紛紛在泰國加快建設本土生產線,以應對區域需求的激增。

鎳是鋰離子電池的關鍵成分,鋰離子電池又是電動車的核心。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鎳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這也讓擁有全球最豐富鎳儲量的印尼成為各大車企相中的投資地。

據印尼安塔拉通訊社報導,印尼政府去年12月下旬稱,已有四家中國電動車製造商願意在當地投產,包括五菱汽車和比亞迪。

去年7月,馬來西亞首相安華透露,吉利控股集團計劃投資100億美元,將霹靂州丹絨馬林打造成當地最大汽車中心。 吉利回復《聯合早報》詢問時指出,馬來西亞市場是吉利的戰略選擇,是打開東南亞市場的橋頭堡。「吉利將積極擁抱區域經濟升級的新機遇,加大東盟(即亞細安)投資。」

周令坤指出,東南亞市場無論消費者或政府都對中國資本和品牌的接受度較高,這讓中國車企更快實現市場拓展,這個機遇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彌補歐洲市場銷售的下滑。

不過,周令坤強調,日系品牌在東南亞長期經營,在燃油車領域擁有主導地位的優勢。中國電動車在東南亞普及化後,將帶動當地電動車產業鏈加速完善,未來也會有越來越多日韓車企在當地投放電動車車型,這將加劇東南亞電動車市場的競爭。

bZ4X是豐田第一款正式量產及發售的電動車,由豐田與另一日本車廠富士(Subaru)合作開發,以名為e-TNGA的底盤作為基礎,是一款中小型SUV。(圖片來源:Toyota)

專家:要領先市場 中車企須提供本土化方案

中國電動車進入國際市場起步良好,但在個別市場仍面臨品牌認知度低和市場競爭激烈的挑戰。專家認為,中國車企必須加強與各國合作,提供本土化的解決方案,才能取得市場領先地位。

歐洲雖是全球率先使用電動車的區域之一,但礙於高價格、充電設施不完善、信心不足等因素,歐洲的電動車滲透率仍處於較低水準,特別是在收入較低的中歐和東歐國家。

蔚來歐洲業務發展負責人陳晨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指出,歐洲是汽車工業的發源地,作為新進入市場的企業,公司難免面臨與傳統汽車品牌的競爭。「它們已創立多年,用戶品牌忠誠度較高;新品牌的用戶認知度較低,進入市場難度較高。」

中國車企吉利控股集團認為,國際市場的整體局勢具有較多不確定及多變性,而與歐洲、日本和韓國的汽車品牌相比,中國品牌仍面臨不公平市場競爭和偏見,如高關稅壁壘、區域性自貿協議尚未覆蓋汽車行業等。

面對這些挑戰,吉利表示將堅持在合規範圍內改進當地語系化運營,加強行銷作用,提升品牌影響力。

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國際競爭剛剛開始,中國的汽車企業也已經不再如昔日那般簡陋和孱弱。圖為中國北汽新能源黃驊分公司焊裝車間生產線。(新華社)

不能只複製國內模式 須針對性開發新產品

比亞迪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助理羅昊受訪時介紹,比亞迪在海外市場面臨的挑戰包括市場環境、消費環境以及文化環境差異。他說,比亞迪將尊重海外市場規則,持續與本地合作夥伴加強協作關係,制定精准的市場策略和產品策略。

陳晨也認同,優質的產品和技術是市場的「敲門磚」,而蔚來將通過品牌的差異化,建立完整的商業和服務體系,以開放融合構建當地語系化運營生態。

德勤中國汽車行業領導合夥人周令坤受訪時研判,隨著中國車企出海模式進入下一階段,車企在產品和生產模式必須做出核心轉變。

他說,中國車企不能只停留在把國內產品複製到海外,或者只做出適應性的調整。「長遠來看,他們必須根據消費者需求和用車環境,進行針對性開發。」

在製造和供應鏈層面,周令坤認為,中國車企必須加快從傳統貿易轉向綠地投資,包括收購當地現有產能,加強同代工廠合作、成立組裝廠等。他說,這將有助於中國車企提升在海外的本土化生產水準。

長期以來,中國汽車企業出海一般都是以代工模式為主,銷售、售後服務等全權委託當地經銷商。周令坤說,中國車企接下來可以更多以經銷和直銷多模式並舉,提高對品牌形象建設、銷售流程、服務標準等各方面的掌控。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