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十大科技關鍵詞出爐 中國在新能源車等方面已成各國榜樣?

撰文:外部來稿(中國)
出版:更新:

一、「遙遙領先」(新能源車)

「遙遙領先」成為國內科技圈的熱梗。

在9月的問界M7發布會上,余承東90分鐘內至少5次提及「遙遙領先」。

在9月的問界M7發布會上,余承東90分鐘內至少5次提及「遙遙領先」。(觀察者網)

這也是2023年中國汽車行業的真實寫照,夾雜着戰略、技術、品牌、營銷、渠道等方面全方位競爭,以及,近乎慘烈的價格戰,形成一個熱帶雨林般繁榮和殘酷的生態。

年初,特斯拉打響價格戰第一槍,隨後,比亞迪、問界、小鵬等品牌迅速跟進,大量品牌被動跟隨。2023年1-8月,汽車行業銷售利潤率低至4.9%,低於整個工業企業5.5%的平均水平。

價格戰加速市場新陳代謝節奏,受益方是國產品牌和新能源車。2023年上半年,國內自主品牌銷量達到了598.6萬輛,比上年同期增長了22.4%,市場份額達到了53.1%。到11月,中國新能源車的滲透率首次超過40% ,國產品牌乘用車市場占有率55%,昔日巨頭廣汽三菱突然宣布退出中國市場,成為日、韓系合資車率先崩潰的縮影。

2023年還是中國城市輔助駕駛的落地元年。4月份上海車展,余承東喊出2023年城市輔助駕駛覆蓋45城的口號,理想、蔚來、吉利、魏牌、智己、百度等紛紛跟進,到年底,華為宣布高階智能駕駛系統在12月向全國開放,理想、小鵬也紛紛表示提前完成落地目標。

二、 ChatGPT(人工智能)

2023年,人工智能的熱度貫穿全年。

去年年底,GPT-3通用語言大模型開始「智慧湧現」,ChatGPT在全球高調出圈。

2023年,人工智能的熱度貫穿全年。(觀察者網)

AI行業走過幾十年荊棘之路,經歷兩起兩落之後,終於迎來產業落地的「iPhone時刻」。某種意義上來說,「所有業務都值得用人工智能再做一遍」的邏輯是成立的。

國內方面,百度、中科院自動化所、華為、訊飛、阿里雲等有相關積累的單位和企業紛紛借勢拿出自己的大模型產品,各種基於底座大模型的開源微調模型和行業垂直模型也層出不窮,資本和市場出現「百模大戰」。

目前,英偉達GPU晶片+CUDA開發工具+OpenAI的算法和大眾影響力+優質英語語料數據+全球優秀開發者+成熟的資本市場,共同構建了一個強勢生態。但中國這樣的國家,有責任為全世界提供「第二選擇」。

人工智能在算力和底座大模型層面呈現「國之重器」的特征,在賦能行業層面呈現「市場利器」的特征,因而適合用新型舉國體制的思路去發展。中國發展人工智能的優勢有四:強有力的政策支持、龐大的數據、豐富的應用場景、非常多有潛力的年輕人;同時有四個短板,基礎理論和原創算法薄弱、關鍵核心元器件薄弱、開源開放平台建立不足、高端人才不足。

目前,中國人工智能已經來到全球第二的位置,業內的普遍看法是,中國AI大模型在今年年底追到GPT-3.5的水平,到明年將追到GPT-4水平,差距在逐漸縮小。

2023年8月29日,華為Mate 60 Pro悄然發售。(觀察者網)

三、Mate 60(晶片)

2023年8月29日,一個足以載入中國現代科技史的日子。華為Mate 60 Pro悄然發售,一舉點燃了公眾熱情,每一個關心着家國命運的普羅大眾,都在這部「爭氣機」橫空出世後,體驗了猶如當年「兩彈一星」號外面市時父輩的激情。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Mate 60,同樣是整個中國半導體產業在外部瘋狂打壓下淬煉成鋼的象征,從材料到設備,從設計工具到成套工藝,新型舉國體制動員起來的雄渾偉力,在2023年實現了被認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衝過暗礁鱗次的險灘,中國半導體產業這艘大船,已經探索出了直掛雲帆的全新航路,即便是晶片「卡脖子」公眾情緒最具象的載體——光刻機,2023年國內也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國望光學這一有望從根本上解決中國DUV光刻機曝光光學系統卡脖子問題的項目,生產基地主體結構目前已全部完工,而瞄準新一代EUV光刻機關鍵技術,依托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成立的光刻光源裝備技術重點實驗室也已在今年啟動籌備。

Mate 60,已經吹響了中國半導體產業全面向上突破的號角,更多激動人心的里程碑,就在不遠的前方。

四、C919(國產大飛機C919/民用航空)

5月28日,又一個載入中國民用航空史冊的日子,中國自主研發的大型客機C919成功完成首次商業載客飛行。

第二架,8月4日投運,第三架,12月13日投運……9月,東航再次與中國商飛簽署購機協議,在2021年簽訂首批5架的基礎上,再增訂100架C919。

在上海虹橋機場停機坪拍攝的即將首航的C919飛機。(新華社)

C919之外,ARJ21新支線飛機在國內外市場的推廣取得了良好成績,累計訂單超過200架。CR929寬體客機的研發工作正在穩步推進,預計未來幾年將實現量產。在產業鏈方面,國產大飛機的配套企業不斷壯大,涵蓋了發動機、航電系統、航空材料等多個領域。

根植於大飛機項目,科工力量正在關注另一個可能出現「換道超車」的領域:低空經濟。

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是中國獨有的航空產業趕超機會,一是中國通過C919和ARJ21項目,有了獨立自主開發飛控系統的能力,培養了大量人才團隊;二是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變道超車,帶來了三電產業鏈優勢,低成本、高可靠性的電機、電池、電控系統在全世界範圍內有優勢。

同時,電氣化還為智能化提供了基礎,低空經濟成為人工智能產業落地的新場景。

今年10月13日,中國民用航空局頒發全球首張無人駕駛航空器適航證,相關產業明年有望加速發展。

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三步走」發展戰略取得完全成功後,中國載人登月任務在2023年正式批準立項,預計2030年前中國人的腳步將踏上月面。(觀察者網)

五、新星球大戰(登月、火星、星鏈 航天/商業航天)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這句話與現實世界的關聯,從來沒有像2023年這樣緊密。

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三步走」發展戰略取得完全成功後,中國載人登月任務在2023年正式批準立項,預計2030年前中國人的腳步將踏上月面。而在海外,SPACE X今年兩次星艦試射,則標誌着埃隆·馬斯克載人火星探索乃至火星大規模移民的夢想,邁出了紮實的一步。

仰望星空的同時,常規航天發射活動2023年也空前活躍,全球今年已成功的軌道發射任務突破200次,中美兩國在其中就占到了80%,充沛的發射能力支持下,互聯網衛星、5G衛星星座等正從概念加速化為現實,其應用價值獲得越來越多的認可。

而要跟上超大規模衛星星座部署的需求,成本低廉、反應敏捷的民營航天是不可或缺的要素,2023年,中國民營航天領域異彩紛呈,7月「朱雀二號」遙二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入軌,締造了人類航天史上液氧甲烷動力實用化零的突破。

匈牙利科學家卡塔林·卡里科和美國科學家德魯·韋斯曼。(觀察者網)

六、mRNA

三年新冠疫情使許多人認識了mRNA這個名詞。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發給匈牙利科學家卡塔林·卡里科和美國科學家德魯·韋斯曼。

正是他們關於核苷堿基修飾方面的發現,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對mRNA如何與免疫系統相互作用的理解,使開發針對新冠感染的有效mRNA疫苗成為可能。

新冠疫情讓mRNA疫苗名聲大噪,但其應用不止於此。目前,科學家正在開發針對許多其他疾病的mRNA疫苗,包括流感、愛滋病毒、瘧疾和寨卡病毒等。

近兩年來,國內生物醫藥行業正面臨資本寒冬,但mRNA核酸藥領域的融資呈現出火熱狀態,從今年1月到11月,共有31家公司獲得了融資,總融資金額近40億,多家企業的融資超過了1億元。國內核酸領域融資熱度首次超越美國,獲得融資的企業數量和融資事件均超過美國。

2023年9月,習近平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觀察者網)

七、新質生產力(數字化轉型)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強調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製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

新質生產力的提出,如醍醐灌頂,為社會各界深化對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規律的認識提供了全新指引,凝練了近年來數字化、智能化諸多概念的共性特征,並在綜合的基礎上進行了超越,將之納入生產力這一本質維度進行了定位。

發展新質生產力,落腳點就在於習近平總書記點名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相關產業在2023年已經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奮的答卷,以光伏、新能源汽車、鋰電池這「新三樣」拳頭產品為標誌,已經成為驅動中國製造業投資、產值、進出口額增長的重要引擎。

經歷三年疫情、「逆全球化」思潮和資本退潮,製造業從未像在2023年這樣受到關注。(新華社)

八、供應鏈全球重構/出海

經歷三年疫情、「逆全球化」思潮和資本退潮,製造業從未像在2023年這樣受到關注,供應鏈也成為一門顯學。

過去3年,有的聲音認為中國供應鏈在「外流」,有的聲音認為中國供應鏈在「溢出」,墨西哥、越南、印度、新加坡成為關注焦點。

實際上,供應鏈問題極其覆雜,有巨大的灰度空間,有大量的案例需要case by case討論。橫看成嶺側成峰,單純的「外流」和「溢出」都是片面的觀察,主要產業鏈由誰主導,需要一種圍棋思維去做形勢判斷。

作為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國家,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仍然不可動搖。中國供應鏈正在迅速成長、流動、升級。同時,在多重合力作用下,全球供應鏈也在形成大分流,越南、墨西哥和印度等國也正在形成新的平行供應鏈。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強大的供應鏈並非無所作為,也不能只留在本土,中國製造在全球惡劣環境下仍然能夠保持供應鏈穩定,背後是眾多優秀的製造企業作為全球製造中的強節點,依然緊密連接在一起。

中國軟件產業向「核、高、基」的攻堅捷報頻傳。(觀察者網)

九、國產軟件替代

2023年,中國軟件產業向「核、高、基」的攻堅捷報頻傳:3月份,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表示,華為晶片設計EDA工具團隊聯合國內夥伴,基本實現了14nm以上EDA工具國產化,2023年將完成對其全面驗證;同年5月,又是華為,在分布於5大洲75個國家的經營分支成功完成首批MetaERP大規模切換,實現了堪稱在飛行中更換發動機的壯舉;8月,華為HarmonyOS 4正式發布,鴻蒙PC版操作系統也已在坊間熱傳。

除了傳統高附加值、高覆雜度軟件產品的國產替代,在基於雲計算技術的新形態軟件領域,中國產業界也取得了不少堪稱在全球具有引領示範意義的成績,尤其在數實融合、促進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方面表現優異,今年12月世界經濟論壇(WEF)發布的最新白皮書顯示,全球年內新增的21座燈塔工廠中,有12座位於中國。

賦能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夯實中國製造長期競爭力的同時,中國軟件產業,也正在完成從模仿向超越的大踏步轉型。

在新能源產品與技術應用上,從電動汽車到綠電裝機,中國都已成為全球各國借鑒學習的標桿。(觀察者網)

十、能源轉型(COP28,光伏,電池)

2023年4月,特斯拉對外發布《秘密宏圖第三篇章》,系統闡述了其通過終端電氣化、可持續的發電和儲能,為實現全球可持續能源經濟提供可行方案,年末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上,與會各方一致同意在2020年代結束前加大氣候行動力度,設定了到2030年前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量提高至目前三倍、全球平均能效同時倍增的宏大目標。

相互呼應的藍圖願景,標誌着人類能源消費結構轉型迎來了更具勢能的加速期,我們不僅能夠Dream Big,更有了切實的方案Think Big,而這一切轉變,離不開中國為全球能源轉型注入的「正能量」。

這樣的正外部性,一方面表現在新能源產品的成熟穩定供應能力,從光伏風電到儲能電池,從單個組件到系統集成,中國新能源產業的超高速發展帶動相關產品成本大幅降低,使大面積普及應用成為可能,另一方面,在新能源產品與技術應用上,從電動汽車到綠電裝機,中國都已成為全球各國借鑒學習的標桿。

本文獲《觀察者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