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解讀】習近平考察青海藏區 扶貧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撰文:傅霾澈
出版:更新:
習近平十八大後首次到青海考察。(新華社)

北戴河休假結束後,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立刻前往青海藏區考察。據官媒報道,習近平的行程以扶貧和生態問題為主,如海東市「易地扶貧搬遷新村」建設情況、格爾木市生態移民;又如青海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柴達木盆地發展循環經濟和鹽湖資源綜合利用情況等。

「扶貧」是習近平政府近來的主要目標之一,而中西部正是貧困人口最集中的地區。除了這次習近平連續兩天在青海了解當地扶貧政策的實踐情況外,本年7月他在寧夏考察時,也曾多次強調扶貧,更表示:「2020 年一定要實現全部脫貧目標。」當時,他在當地主持「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於會上聽取各省市扶貧匯報,並公布未來中央方針。

去年11月發布的「十三五」規劃立下軍令狀,務求在2020年前使全國7000萬貧困人口脫貧,也就是說每年脫貧人口超過一千萬,難度非常大。不過,習近平7月在寧夏考察時表示:「全國還有5000萬貧困人口,到2020 年一定要實現全部脫貧目標。這是我當前最關心的事情。」半年多過去,貧困人口緣何減少了2000萬,當局並沒有給出解釋。

無論是半年成功令2000萬人脫貧,還是因為標準改變令2000萬人自動脫貧,剩下的5000萬人應該說是難度最大的,因為容易的脫貧工作早已完成。所以習近平才屢屢強調,並親身前往以期地方政府同樣重視。

青海生態環境脆弱,保護重於開發。(新華社)

與俞正聲考察西藏目的不同

但地方在發展的時候往往為求速度而忽視了環境的保護,這種盲目追求GDP的粗放式發展曾讓中國吃了不少苦頭,如自然環境惡化、各種污染引發的疾病等等。青海的「三江源(長江、黃河和瀾滄江)地區」有「中華水塔」之稱,是國家的「生命之源」,對中國至關重要。但此地的生態系統非常脆弱,一旦破壞難以逆轉,早年的採礦、放牧和開墾對這裡已經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直至近年通過大力保護,才稍有好轉。

為了避免急於脫貧而再度破壞生態環境,習近平強調要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搞好開發利用」,如發展清潔能源、推進光伏產業。的確,中西部雖然自然環境惡劣,但是自然資源卻十分豐富,除了埋於地下的不可再生資源,風力、地熱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資源,同樣可以創造財富。

8月中和8月初,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和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也曾分別赴西藏昌都考察,不過兩人視察西藏,可能是從經濟和統戰兩方面出擊,試圖維護中國西部的穩定,與這次習近平的目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