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01專訪:月產百萬公蚊 廣州工廠:毒蚊交配即絕後

撰文:方嬋珠
出版:更新:
廣州中山大學與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熱帶病蟲媒控制聯合研究中心教授奚志勇(圖)的科研團隊,去年3月起每周「放生」數以十萬計精心繁殖的「絕育蚊」。(網上圖片)

正當舉世為預防寨卡病毒而憂心忡忡之際,廣州卻有一家「蚊工廠」,每月「生產」100萬隻公蚊(雌蚊才叮人);這些公蚊不單不會播毒,工廠製造牠們出來,正是想讓牠們跟帶登革熱病毒的白紋伊蚊交配,令病毒伊蚊「絕育」。該工廠一名研究員在接受《香港01》訪問時透露,帶寨卡病毒的蚊子一旦與「蚊工廠」生產的公蚊交配,寨卡病毒蚊(如埃及伊蚊)同樣將絕後,此法或有助杜絕寨卡病毒的傳播。

位於廣州的蚊子工廠,每周最多可出產1000萬隻「基因蚊」,規模全球最大。(網上圖片)

廣州這個大量培植「基因蚊」的繁殖場,在炎熱的夏季平均每周出產50萬隻「絕育蚊」,在目前冬季每月生產約100萬隻「絕育蚊」,以遏制登革熱病毒傳播。該繁殖場一名研究員接受《香港01》訪問時說,雖然內地未出現感染個案,但病毒隨時會透過伊蚊大幅擴散,不能掉以輕心。

 

廣州中山大學去年與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熱帶病蟲媒控制聯合研究中心合作,在廣州沙仔島成立全球最大的「蚊工廠」,繁殖絕育的雄性白紋伊蚊,並每周「放生」50萬隻「絕育蚊」到大自然。

中山大學蚊子工廠研究人員歐鴻信接受《香港01》電話訪問時說,研發「絕育蚊」的原意是預防登革熱,但由於寨卡病毒亦主要透過伊蚊傳播,故可一石二鳥幫助預防兩種疾病擴散。

 

歐鴻信指出,一旦寨卡病毒感染者遭到蚊叮,伊蚊便隨時會染上病毒,再透過交配在蚊蟲界傳播開去,並有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將病毒傳播至下一代。

 

歐鴻信說,「絕育雄蚊」體內攜帶「沃爾巴克氏體的共生菌」。野生雌蚊即使與其交配,亦無法產卵,遏制伊蚊繁殖速度,同時減低病毒擴散機會。

 

就近期對付傳播寨卡病毒的埃及伊蚊等,巴西東南部城巿皮拉西卡巴(Piracicaba)曾以基因改造技術,令區內的蚊大減逾八成,具體方法類似廣州上述蚊工廠一般,釋放基因改造的雄蚊,當牠們與雌蚊交配後,將繁殖出發育不良的下一代。這種手段雖然為防治經蚊傳播的所有疾病帶來曙光,但亦有人質疑做法可能徹底滅蚊,在生態及道德上都會帶來不少問題。

(閱讀有關埃及斑蚊基因改造文章:【畸嬰危機】基因蚊抗疫 「跨代滅蚊」惹道德爭議 恐擾生態平衡)

巴西出現大批「小頭症」嬰兒,專家相信與寨卡病毒有關。(Getty Images)

世界衛生組織近日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緊急會議,商討抑制寨卡病毒的對策,並研究是否將寨卡疫情列入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緊急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