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童年沒創傷? 資深臨床心理學家陳皓宜博士教你療癒內心傷痛

撰文:王玥晨
出版:更新:

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陳皓宜博士最近出版了一本新書,名為《誰的童年沒創傷? 療癒內心傷痛, 成為更完整的自己》,是本港首本談及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的書藉。 這本書集故事與理論於一身, 透過陳博士在治療中與求助者的對話,敘述童年創傷對個人構成心理上的各方面影響,亦提供了一些應對策略協助曾受童年創傷的人面對各種人生問題。

每個人面對童年創傷反應不同

童年創傷是各種心理及精神問題的跨診斷危機因素,導致一個人有可能患上抑鬱症、焦慮症、人格障礙、厭食症、或社交恐懼症等等。每個人因經歷童年創傷所產生的反應也不同,取決於很多不同的因素,例如:遺傳基因、家庭背景、個人敏感度、環境文化因素及性格等等。在她接觸的個案當中, 有些父母可能因為望子成龍,祇會批評及過分催谷,從沒有給子女肯定及正面回應。長大後可能會產生各種不同的心理問題,例如完美主義、拖延、或情緒障礙等等。 另外一些個案,當事人可能經歷身體虐待、精神虐待、父母患有精神病或父母忽略照顧。這些童年創傷有可能導致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CPTSD),症狀包括常感到受威脅、逃避回憶創傷、重複經歷創傷感覺、人際關係障礙、負面自我概念及情緒調節問題。 有些經歷童年逆境的人會容易向別人透露太多私隱、無法拒絕別人、常陷入有毒關係中、時常感到孤獨、成為霸凌目標、或慣性自我批判而產生抑鬱等。在人際關係、職場及戀愛各方面容易處處碰壁。

無法擺脫有毒關係

有位女士童年常被父親精神虐待,創傷經歷為她帶來不少適應不良的核心信念;導致她重複在有毒關係中,她的伴侶通常不認同、貶低、攻擊、操控及欺騙她,但因為她自我價值低、害怕被遺棄,令她對別人的操控或情緒虐待並不敏感,常常忽略自身感受。由於對方的行為在猛烈批評及甜言蜜語的交替間,令她受困於有毒關係之中。陳博士提醒,要避免陷入有毒關係,必須提高覺察力及敏感度認清對方為人。

對方的潛台詞你讀懂了嗎?

在學校、職場及社交圈,經歷童年創傷的人士因讀不懂對方的潛台詞而產生社交焦慮,被孤立或欺凌。有些人由於不懂拒絕,凡事有求必應,所有人都會把工作推給他,令他感到委屈及憤怒。又例如有位患濕疹的學生在校園被同學欺凌,長大後不信任別人,很難建立正常的人際關係。有些極端例子,童年創傷受害者會以欺凌弱者手段去保護自己。

情緒調節問題

有位男士因女友望了他的手機一眼即大發雷霆,原因是父母與子女缺乏界線的童年創傷有關,這本書或可讓這男士更了解自己是否反應過敏,亦可令他女友產生更大的同理心,無須一言不合就分手收場。當一個人不斷經歷創傷造成傷口而不自知,便容易出現情緒調節問題。反應過激有時非因現實那件事, 而可能是由於觸發到他過往因童年創傷導致的心理傷口而產生的反應,變得情緒不穩定。如恆常練習靜觀,可調節情緒回復平衡。

完美主義者的抑鬱

有父母經常挑剔小朋友不夠完美、不可犯錯,長大後子女形成一種內在批判聲音,繼而可能以酗酒、購物成癮、賭博、嚴重拖延方式來逃避焦慮及抑鬱等情緒困擾。有位女士每次受到上司責備便會非理性購物,結果欠下債務。首要幫她解決購物成癮問題及情緒問題,再處理她的童年創傷。所以我們不應把追求卓越與自身價值掛鉤,否則很易有情緒病。

陳皓宜博士在YouTube及IG的MORPHOZIZ心理學資訊頻道,將推出免費網上講座、工作坊推廣童年創傷及精神健康,歡迎大家報名參加。

(以上資料由陳皓宜博士提供)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