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小兒發展遲緩?中醫解讀「五遲」與「五軟」 及早治療是關鍵

撰文:健康Easy
出版:更新:

小兒發展遲緩是指兒童未能在適當年齡達到應有能力,可能在語言、運動及認知等方面顯著落後其他同齡的兒童。中醫理論中的「五遲」、「五軟」對此進行了具體描述,與現代醫學觀察相呼應,註冊中醫師梁佩儀醫師將藉著本文以中醫角度解釋何謂小兒發展遲緩,以及小兒發展遲緩的原因為何。

現代醫學與中醫的聯繫

現代醫學將小兒發展遲緩分為大肌肉發展、精細動作、語言與溝通、認知能力及社交與自理能力等範疇。中醫的「五遲」「五軟」則從整體觀念出發,將發育遲緩歸因於臟腑功能失調。兩者在症狀表現上有相似之處,例如:

立遲、行遲:對應現代醫學中的大肌肉發展遲緩。

語遲:與語言與溝通能力的發展遲緩相關。

手軟、足軟:反映精細動作及大肌肉發展的不足。

頭項軟、肌肉軟:與神經肌肉張力不足有關。

「五遲」「五軟」具體表現:

立遲、行遲:2~3歲尚未能扶物站立。

齒遲:牙齒屆時未出或出之甚少。

髮遲:隨年齡增長頭髮仍稀疏。

語遲:1~2歲還不會說話。

頭項軟:6個月大仍無法穩定抬頭。

口軟:咀嚼吞嚥無力、易流口水。

手軟、足軟:肢體無力、抓握不穩、走路困難。

肌肉軟:動作遲緩,經常無力。

「五遲」「五軟」症狀不一定全部具備,以一、兩個表現就可做出診斷。(圖片:Shutterstock)

「五遲」「五軟」症狀不一定全部具備,以一、兩個表現就可做出診斷,最好於兒童生長發育規律早期就發現相關問題。「五遲」「五軟」問題一般在幼兒3歲前發現,更早會在六個月至一歲前發現問題。香港對幼兒檢查支援充足,配合中西醫的治療,及早發現問題,及早治療。

社會資源豐富 為何仍有「五遲五軟」?

梁醫師解釋,現代社會營養充足,但兒童仍可能出現發展遲緩,可能涉及以下因素:

現代醫學認為兒童發展遲緩與先天因素和遺傳或生理因素有關,例如染色體病變、遺傳問題、胚胎早期發育變異等。懷孕及生產亦是其中的因素,如孕婦服用不當藥物、飲用過量酒精、難產或早產嬰兒併發症等。

後天因素與兒童成長的環境和學習有關,例如幼兒及兒童時期染病、中毒(環境中的毒素,如鉛或水銀)、腦炎或腦部創傷等。

此外,外界環境因素,例如父母工作忙碌、幼兒缺乏適當的社交或語言刺激,這些因素也有機會影響兒童的發展。

中醫認為,「五遲」「五軟」也有先天和後天因素:

1. 先天不足

中醫認為「腎主骨、生髓、通於腦」,腎氣充足是兒童生長發育的根本。

若胎兒在母體孕育期間受到營養不良、母體體質虛弱、早產等影響,導致先天稟賦不足,容易出現骨骼發育遲緩、智力發展落後、肌肉無力等現象。

2. 後天失調

脾胃失健: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小兒脾胃功能尚未健全,若飲食不當、餵養不合理、或久病傷脾,則氣血生化無源,影響筋骨肌肉的成長。

肝血不足:肝主筋,藏血。若肝血不足,筋失所養,則可見肢體無力、運動發展遲緩。

心神失養:心主神明,若心氣不足或心血虧虛,可能影響語言、認知與社交行為的發展。

兒童出現發展遲緩可能涉及先天、後天因素。(圖片:Shutterstock)

中醫常見的「五遲」「五軟」證型

中醫較為常見的「五遲」「五軟」證型主要有兩種,包括肝腎兩虛證和心脾兩虛證,其症狀和治療方法都略有不同。

肝腎兩虛證

• 症狀:筋骨萎弱、發育遲緩,坐起、站立、行走、生齒等明顯遲於同齡幼兒;囟門寬大、頭項軟弱、反應遲鈍、易驚。

• 治法:補腎養肝,常用藥物包括熟地、山茱萸、鹿茸等。

心脾兩虛證

• 症狀:語言遲鈍、精神呆滯,頭髮稀疏萎黃,四肢萎軟,肌肉鬆弛無力,口流清涎,咀嚼吮吸無力。

• 治法:健脾養心,補益氣血,常用藥物包括人參、黃芪、當歸等。

治療與調理:中醫全面介入針對「五遲」「五軟」,中醫採用中藥、針灸、小兒推拿及耳穴療法,協助調整身體機能並促進生長發育。

中藥調理:根據體質辨證配方,調和臟腑功能。

針灸:主要選任督二脈、膀胱經的背俞穴,與臟腑相關穴位,以強化五臟功能。另外,對於較難受控的幼兒,可選用頭皮針法,在頭部皮膚下進行針刺,以治療各種肢體痿弱、情緒、感觀疾病。

小兒推拿:小兒推拿較適合12歲以下的孩子,可以調整臟腑功能、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以達致治療和預防疾病的作用。另外,這種常見的治療手法亦有助提升食慾、改善便秘、減少夜驚等問題。

耳穴療法:耳廓上分佈的穴位對應於身體不同部份的反應點,根據孩子的體質,選取相應穴位,用針刺或磁珠按壓,刺激反應區,達到較長效的治療效果。

梁醫師特別推薦白朮桑寄生瘦肉湯,適合6歲以上兒童飲用,有助健脾補腎。

材料:白朮10克、桑寄生10克、豬瘦肉50克,加3碗水,大火煲滾後轉中小火煲30分鐘。

飲用頻率:每星期1-2次,每次1碗。

真實病案分享:3歲男孩不能說出完整句子

梁醫師曾接診一位3歲的男孩子,家長說他至今只會簡單說爸爸媽媽,不能說完整句子,語言發育明顯落後於同齡人,而且反應較慢,呼喊他的名字時反應較遲鈍,眼神不能太聚焦,注意力不集中,玩耍時容易分心,運動發育稍顯落後,走路不太穩,精細動作入抓握玩具不夠靈活。容易受驚,觀察他的舌脈,會發現舌質較淡,苔薄白,脈細弱。

針對這名男孩子的症狀,梁醫師處方健脾益精中藥,白朮、薏苡仁、茯苓等健脾祛濕,增強脾胃功能;熟地黃、山茱萸、山藥等填補腎精,充養腦髓;石菖蒲、遠志等開竅醒神,有助提升反應力和認知能力;當歸、川芎等活血化瘀,改善腦部氣血循環,協同其他中藥達到開竅益智的目的。

服藥兩星期後覆診,家長反饋男孩子比以往多說話,眼神交流增多,連續調理3個月,注意力、集中力、說話能力比有改善,後續定期覆診,鞏固療效。

及早發現、調理是關鍵

「五遲五軟」雖源於古代中醫理論,卻與現代醫學對兒童發展遲緩的定義高度契合。中醫強調因人制宜、辨證論治,透過中藥、針推、食療等多元手法,從根本調整孩子體質,促進健康成長。

最後,梁醫師提醒家長若發現孩子有發展落後情況,應及早評估,切勿只「等一等看會不會自然改善」。早期介入,是幫助孩子迎頭趕上的關鍵。

梁佩儀醫師

尚容堂

https://sytclinic.hk/

梁佩儀醫師IG:

https://www.instagram.com/leungec8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