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流感季節也不能鬆懈!新冠疫情升溫 合併細菌感染重症風險大增
近來,新冠疫情再度升溫,社區健康再度面臨嚴峻挑戰。根據本地最新的入侵性肺炎球菌疾病報告(IPD)顯示,2025年截至4月的個案數量已經達到去年全年近七成,可謂令人憂心!許多人認為,只有在流感季節才需要提高警覺,因而忽略非季節性的嚴重性,事實上,非季節性的期間,病毒和細菌的威脅依然潛伏其中,當中又以肺炎球菌血清3型最為常見。去年全年有45宗血清3型的入侵性肺炎球菌疾病個案,今年首4個月已增至36宗,當中近半個案為50歲以上人士。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曹忠豪醫生提醒市民,尤其某些罹患慢性病的高風險群組,呼吸道病毒細菌合併感染風險大增, 任何時候都須保持警惕,注重個人衛生,增強自身免疫力及主動向醫生查詢預防方法。
新冠肺炎捲土重來 病毒與細菌「雙重夾擊」
肺炎是香港第二大死亡原因,僅次於癌症,在感染後一旦未有及時就醫,便有可能引致可以致命的入侵性肺炎球菌疾病,常見的包括有中耳炎、鼻竇炎,亦可造成入侵性疾病如腦膜炎、敗血病,超過80%住院入侵性肺炎患者出現嚴重後遺症,包括敗血病,敗血性休克、需要氧氣輔助或需要使用呼吸機等,對公眾健康構成巨大隱憂,絕對不容忽視。根據本地最新的入侵性肺炎球菌疾病報告(IPD)顯示,今年首四個月錄得 82 宗入侵性肺炎球菌疾病個案,較去年同期大增逾一倍,2025年截至4月的個案數量已經達到去年全年近七成,感染個案急幅攀升,當中又以血清3型最常見,約占4成個案 。再者,病菌肆虐,有可能同時感染流感和新冠肺炎,同時感染的話嚴重程度大約會增加2到3成,住院與重症風險明顯上升,重症率比只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高出四倍以上,死亡率更是單一感染的2.4倍。值得注意的是,呼吸道病毒和細菌合併感染可謂非常普遍,臨床常見不少兒童及成人同時驗出2、3種病原體感染,威脅大眾健康,因此,任何時候都需保持戒心。
慢性病患者風險更高 不可掉以輕心
合併感染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健康威脅,特別對於長者、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哮喘、腎病、心血管疾病、免疫力低下等高風險群組更是有較高的感染機率,一旦感染流感或新冠病毒,併發重症或細菌性肺炎的風險明顯高於一般人群。因為長者本身免疫功能隨年齡下降,容易成為病毒與細菌「雙重夾擊」的受害者。慢性病患者亦因身體機能較弱,對抗病原體的能力有限,遇到病毒和細菌同時來襲時,病情往往惡化得更快、更嚴重。曹醫生指出: 「很多年輕的慢性病患者往往忽視自己亦屬於高危群組,以為自己就算患病因為年輕都不會太嚴重,從以忽視預防措施甚至患病後延誤求醫。」
65歲或以上人士全年獲政府資助接種 無須待流感季節
前年衛生防護中心科學委員會審視多個新款疫苗數據後,認為15價肺炎球菌結合疫苗(15價疫苗) 對本港最常見的血清三型肺炎球菌所產生的免疫反應較高,相信能更有效預防由這血清型引致的侵入性肺炎球菌感染,建議於多個疫苗接種計畫中取代舊有的13價疫苗。目前15價疫苗亦適用於政府推行的「疫苗資助計劃」中,計畫全年進行,合資格 65 歲或以上長者可經登記的醫療機構免費或獲資助接種肺炎球菌疫苗。沒有高風險情況的人士可接種一劑23價肺炎球菌多醣疫苗 (23價疫苗)。有高風險情況的人士,如患有長期心血管疾病、新陳代謝疾病包括糖尿病或肥胖等,可先接種一劑15價疫苗,一年後再接種一劑23價疫苗。許多市民誤以為肺炎球菌疫苗只有在流感季節才重要,曹醫生提醒市民: 「肺炎球菌感染全年無休,並不會因為天氣轉暖而完全消失。而且接種疫苗後亦需時建立免疫反應,故越早接種越好,不應待流感高峰期,或準備出外旅遊前才臨急接種。」
慢性病患者等高風險人士接種率低 恐成防疫破口
除了長者,其他年齡層如有特定風險因素(如糖尿病、哮喘、心血管疾病等)亦屬高危一族。只是,這些群組的疫苗接種率普遍較低,許多人自覺年輕身體尚好,低估了慢性疾病對免疫力的影響,或認為只有老人家才需要打疫苗,一旦掉以輕心,不注意個人衛生,就可能增加自身罹患嚴重感染的風險,也可能成為家人和社區的防疫破口。目前衛生防護中心建議2歲以上高風險人士主動接種疫苗預防肺炎球菌感染。如未曾接種任何疫苗 ,建議先接種一劑15價疫苗,一年後再接種一劑23價疫苗。曹醫生建議: 「雖然目前65歲以下人士沒有疫苗資助計畫,市民尤其高風險人士亦須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戴口罩、保持良好衛生習慣,主動向醫生查詢並及早接種疫苗,為自己及家人增添免疫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