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科醫生話你知|通波仔手術原理、過程及術後護理貼士

撰文:謝德勤
出版:更新:

「通波仔」(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聽就聽得多,但對手術原理、過程及術後護理的了解,卻未必人人都知。到底手術前要做哪些準備,手術後復原需時多久,生活及飲食習慣又該如何調整,方能好好保護心臟健康?心臟科專科盧家業醫生將一一為大家講解。
攝影:蘇煒然

手術前須抽血檢查及服食藥物 利用球囊撐開血管放入金屬支架

需要進行「通波仔」的病人多為冠心病患者,因病人的心臟血管硬化,內有粥樣斑塊堵塞了血管,故醫生會透過「通波仔」手術,利用球囊撐開血管,並放入金屬支架,令血液再次暢通運行。盧醫生解釋:「病人只須進行局部麻醉,清醒地進行手術。然後我們會運用儀器,將球囊放入心臟血管之中,撐開已堵塞的血管,並放入金屬支架,這就是『通波仔』的過程。」

盧醫生續解釋,進行「通波仔」手術之前,醫生會詳細講解手術過程和相關風險,並進行一系列的檢查,以確保病人適合進行手術。醫生會先為病人抽血,了解有否出現貧血或腎功能問題,「手術時需注射顯影劑,醫生會觀察病人的腎功能有否受損,亦會進行心臟超聲波,了解病人的心臟結構、心室射血指數是否正常。」除此之外,病人於手術前亦要服食藥物,即雙重血抗小板藥包括阿士匹靈和P2Y12抑制劑,「服食這類藥物後,當心臟血管放入了金屬支架後,便能避免形成血塊。」

心臟科專科盧家業醫生(左)解釋,需要進行「通波仔」的病人多為冠心病患者。醫生會透過手術,利用球囊撐開血管,並放入金屬支架,令血液再次暢通運行。

術後一星期可正常活動 應調整生活及飲食習慣 保障心臟健康

手術後其中一個容易出現的併發症是血管併發症,包括流血風險。一般而言,病人術後傷口處會放置止血儀器,將於術後數小時內移除,其後病人可自行下床、如廁,甚至洗澡。「術後第二天,病人就可以出院。只需保持傷口位置乾爽,一星期後就可以正常活動。」盧醫生提醒,做完手術後亦非一勞永逸,病人需注重生活及飲食習慣,方能好好保護心臟健康:「要好好控制自身的風險因素,要定期做運動,飲食應為『三低一高零反式』(低油、低鹽、低糖,應選擇高纖維的食物,並避免進食含反式脂肪的食物),吸煙人士則要戒煙。」

盧醫生提醒,做完「通波仔」手術後亦非一勞永逸,病人需注重生活及飲食習慣,方能好好保護心臟健康。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取代臨床醫學意見,如有疑問請向醫生查詢。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