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孕方法丨大學生、教師都有錯誤觀念 避孕謬誤知多少?

撰文:醫師Easy
出版:更新:

現今社會風氣進步,學生時期自由戀愛是普遍現象,部分愛侶情到濃時或會有進一步的親密行為,然而,香港性教育卻追不上社會進步的速度,嚴重脫節!教師亦因缺乏性教育培訓及教育技巧,令學生無法從學校學習相關知識。傳統性教育主張學生不應發生性行為已不合時宜,比起盲目禁止,專家指現代性教育課程應灌輸正確的避孕及性知識,讓學生作出知情決定(informed choice),了解不同避孕方法後,知道如何能夠好好保護自己。

本港學生性知識貧乏 誤信網上資訊誤終身

本港提倡全面性教育、推廣性健康的機構糖不甩在2022年到訪超過50間學校,過往亦曾到大學舉辦工作坊及接獲大學生的求助,因中學、大學時未接受正確的性教育,自己亦因尷尬不敢向師長發問,最後誤信網上資訊,沒有採取正確避孕措施,最終意外懷孕,影響心理健康、學業及人生規劃。有報告指出學校有近兩成的教職員獲指派教授性教育,但當中只有少於 5%曾修讀有關性教育的專業發展課程,若果老師未能全面掌握正確性知識,有機會將錯誤的資訊傳遞給學生,令錯誤性知識「無限輪迴」。對於大眾因對避孕知識一知半解而引致意外懷孕實在不希望再發生,其實避孕方法除了使用安全套外還有哪些?計算好安全期「前七後七」、體外射精、使用兩個安全套、清洗陰道等就可以避孕?以上謬誤足以影響一生,本文將釐清各種避孕謬誤。

你的避孕措施夠「安全」嗎? 拆解坊間避孕謬誤

最為人熟悉的避孕方法非安全套莫屬,然而不少男女未必懂得正確戴上安全套,以錯誤方式戴套、尺寸不適合等等,都會令避孕效果大大降低,導致安全套在一般使用情況下仍有18%機率懷孕,可謂一點也不足夠!另外,坊間流傳的避孕方法層出不窮,例如計算好「前七後七」的安全期、體外射精、清洗陰道等都不能有效避孕。安全期需要以科學方法進行嚴謹的計算,不單要了解月經週期的天數、更要注意基礎體溫的波動、關注子宮頸黏液的變化等,計算準確並不容易。另外,因為精子在生殖道內最長可存活七天,而且並不是所有的精子都會在高潮射精時才釋放出來,所以體外射精還是會存在懷孕風險。更遑論使用兩個安全套,只會增加摩擦使安全套更易破損,喪失其避孕功效增加懷孕風險。

坊間流傳的避孕方法層出不窮,不論男女都要了解安全、成效高且可靠的自主避孕方法。(圖片:Shutterstock)

避孕是雙方責任,認為依賴一方採取避孕措施則已經足夠是錯誤的觀念,雙重防護的避孕方法至為安全。如果未能承受意外懷孕風險,除了男生使用安全套外,女生亦可主動避孕,採取成效高且可靠的自主避孕方法如避孕丸、藥性子宮環、避孕針,避孕成功率可高達99%。部分女生或會對食避孕藥有所抗拒,擔心有副作用等,都是因為認知不足而存在很多對避孕藥的誤解。

避孕藥常見謬誤 食避孕藥會引致肥胖及不育嗎?

女生服食避孕藥最擔心的是其副作用,不少女生對避孕藥存在偏見和誤解,誤信傳聞指食避孕藥會導致身型肥胖,更會導致不育。其實以上這些憂慮並非正確。服藥初期女士可能會有水腫的情況,但一般而言數月後水腫情況便會消失,加上科技進步,新型避孕藥雌激素成份較低,某些黃體酮還包含抗水腫及改善油脂分泌成份,避孕藥會導致水腫或皮膚差已經是舊式避孕藥的例子。另外,避孕藥並不會影響女性生殖能力,只要停服口服避孕藥一兩個月,懷孕能力就可以恢復到與一般無服用避孕藥的婦女水平,停藥後1年內進行正常頻率性行為,懷孕率成功率可達7至8成。

不少女生對避孕藥存在偏見和誤解,誤信傳聞指食避孕藥會有多樣副作用。(圖片:Shutterstock)

假如身體健康,沒有長期病患,理論上避孕藥是可以一直長期服食直至接近更年期。不過,如有吸煙習慣、長期病患、且年齡已達35歲或以上等因素,就可能不適宜服食避孕藥。因此建議女生們須定期檢查,聽從醫生指示。

服食避孕藥有個小技巧,最好是每日同一時間服用,這樣可減少荷爾蒙水平波動,以免產生不良的反應,同時,每日定時服用避孕藥有助養成食藥習慣,以免出現漏服情況,一旦漏服則可能會影響避孕效果,一般而言,在12至24小時內補服便可以保持避孕效果。

避孕是雙方責任,不論男女都應做好自己本分,保護自己,了解如何正確避孕。(圖片:Shutterstock)

意外懷孕並非完全「意外」,可以主動去避免的,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任,不論男女都應做好自己本分,保護自己,了解如何正確避孕,選擇適合自己的避孕方法,做出對自己人生不悔的抉擇。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