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病|5旬男子耳痛+流膿揭患「耳癌」醫生指成因是這習慣!

撰文:浩賢
出版:更新:

不少人都有採耳的習慣,但原來這個平平無奇的習慣亦潛藏致命風險。內地就有一名5旬男子近日發現左耳疼痛、流膿,就醫後才發現罹患「外耳道癌」,而病因竟然是因為他熱愛挖耳朵。

據內媒報道,該名50多歲的周姓男子來自廣州,約十年前愛上了採耳,自此習慣了每天都挖一下耳朵,只要一天不挖就渾身不自在。然而,他近日出現了耳朵不適的症狀,左耳不但突然開始疼痛更出現流膿。周男嚇得連忙到醫院求診,結果證實罹患了罕見的「左外耳道鱗狀細胞癌」。

周男的主治醫生解釋,由於長期採耳刺激了外耳道的表皮,引起皮膚滲出,惡性循環最終誘發外耳道癌。確診後,周男對於「耳朵也會得癌症」這件事感到非常驚訝,更十分後悔自己長期養成壞習慣。幸好,在手術切除過後,輔以放化療,周男恢復狀態良好。

相關文章:聽覺受損|從眼睛周圍開始痛?耳朵劇烈疼痛恐暗藏5大健康問題👇👇👇

+12

耳朵都會患癌?

醫生表示,外耳道癌是一種罕見的惡性腫瘤,約佔頭頸部腫瘤的0.2%,整體發生率約1/100萬人,屬於罕見疾病,容易漏診,確診時往往已屬於局部晚期。

外耳道癌症的主要類型包括:

1. 鱗狀細胞癌:這是最常見的外耳道癌症類型,起源於外耳道皮膚的鱗狀細胞。 長期暴露在陽光下、外耳道慢性發炎或化學物質暴露可能增加鱗狀細胞癌的風險。

2. 腺樣囊性癌:這種類型的癌症起源於外耳道的腺體細胞,它通常生長緩慢但具有潛在的侵襲性。

3. 基底細胞癌:這種類型的癌症較為罕見,起源於外耳道的基底細胞,通常生長緩慢且局限。

外耳道癌症的症狀可能包括:

- 持續的耳道疼痛

- 耳道出血或排出物

- 耳道腫塊或腫瘤

- 聽力下滑或耳鳴

- 耳道搔癢或感覺異常

- 臉部或頸部腫塊(如果癌症已經擴散)

醫生又指,外耳道癌多見於40歲至60歲的成人,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同時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也可以作為很好的補充。 外耳道癌的預後一般與分期、病理類型相關,早期外耳道癌手術切除後預後較好,5年存活率可達90%-100%,而晚期僅35.8%-72.5%。因此,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盡量避免外耳道癌的危險因子,有相關症狀時及時就診,做到早發現、早期診斷、早治療。

3大外耳炎預防措施(按圖看清👇👇👇)

+2

耳垢是什麼?

據衛生署資料,耳垢 (俗稱耳屎) 是由外耳道表皮脫下的皮屑與外耳道的分泌物混合而成。耳道分泌物主要是具有抗菌和防水特性的皮脂;部份人也有褐色帶黏性的耵聹。耳道分泌的皮脂及耵聹的腺體位於耳道最外面的三分之一位置,因此耳垢通常積聚於該處。

耳垢內的油性物質滋潤外耳道皮膚,並形成防水保護層。沒有耳垢會使外耳道皮膚乾燥、痕癢。耳垢內的酵素有抵抗細菌和真菌的功能,能保護外耳道。耳垢會沾在外耳道的毛髮及外表皮上,耳垢特有的黏性,可使進入的異物例如塵埃和昆蟲被粘住而卡在淺處,不致進入接近耳膜部份。

耳垢需要自行清理嗎?

在大多數狀況下,耳垢會順著耳道表皮細胞的新陳代謝而排出外耳道,不必刻意去清理。用棉棒、耳挖或其他硬物挖耳,會把耳垢推得更深入耳內,堵塞耳道,引起耳朵不適及影響聽力。自己動手挖耳可能會弄傷外耳道的皮膚,若在清理時不慎跌倒,更可能傷及耳膜及中耳。使用不潔的工具挖耳是導致外耳炎的常見原因。若棉棒的棉花球在耳內脫落,更會造成異物入耳,對耳朵有不良影響。

通常只有在以下情況才需要進行耳垢清除:

- 外耳道被耳垢阻塞造成聽力障礙及不適

- 耳垢遮蓋耳膜妨礙診斷耳科病症(例如中耳炎等)

- 需要長期使用助聽器或深耳道式耳塞的人士

如何處理耳垢阻塞?

一般而言,造成耳垢阻塞多半因為時間久遠,耳垢已經相當硬,我們會考慮使用耳垢軟化劑,使之軟化後再予以清除。巿面上的耳垢軟化劑大致可分水溶性和油溶性,在臨床測試中兩者表現分別不大。雖然有很多耳垢軟化劑不需要醫生處方也可買到,但我們提議家長應按醫護人員的指導使用耳垢軟化劑。以下是耳垢軟化劑的使用方法:

1. 家人先清潔雙手;

2. 然後用藥棉清潔病人的外耳;

3. 把藥瓶握於手中數分鐘,使耳垢軟化劑溫度接近體溫;

4. 病人側臥在床/沙發上,將需要治療的耳朵向上;

5. 家人將耳朵輕輕地向上及向後拉,將耳道拉直;

6. 按醫生指定的份量將耳垢軟化劑滴進耳道;

7. 滴藥後,將耳道入口的三角形軟骨(耳屏)按下,然後輕輕按摩;

8. 病人停留在本來位置約兩分鐘;

9. 用毛巾按在耳朵上然後慢慢起來。

有硏究指出約四成耳垢阻塞的患者使用耳垢軟化劑約一星期後,阻塞情況得以改善,部分仍需要由醫生清理。在使用耳垢軟化劑之後,醫生可以更容易移除耳垢。

同場加映:小昆蟲誤入耳朵怎麼辦?(按圖👇👇👇)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