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疫情延緩中美談判 全球化危機蟄伏

撰文:蕭予
出版:更新: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引起的肺炎疫情(COVID-19)近日在中國境外的傳播趨勢引發了新的擔憂,全球範圍內已有多個國家拉響疫情警報。意大利目前有超過200例感染患者,多個城鎮緊急封閉,為應對疫情在歐洲範圍內的大爆發,法國、奧地利等國家分別升級防疫措施。

中國的近鄰日本和韓國的疫情局勢更為嚴峻,13名韓國軍人確診感染,導致大約7,500名軍人被隔離,全國感染人數截至發稿已經達到1146例。受「鑽石公主號」的影響,日本境內疫情也展露出擴散的趨勢。

世衛組織譚德塞(Tedros Ghebreyesus)在24日舉行的記者會上稱,世衛專家已經結束在中國的考察工作,據他們觀察,疫情頂峰已過,尚未構成全球範圍的大流行,但疫情爆發地武漢的疫情還十分嚴峻。

儘管世衛組織暫時沒有給出新的警告,一個再不能忽視的事實是,每個人已經身處這場危機之中。全球化持續拓寬和深化,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從未如此密切,這也給病毒潛在的大規模傳播製造了更大可能性,而新型冠狀病毒在中國的爆發已然證明了它強悍的傳播力。

這一場全球公共衛生危機顯然有着更強大的破壞力,隨之而來的可能會是一場事關全球經濟、政治以及安全的系統性風險。因對新冠病毒全球擴散,從而威脅全球經濟增長的擔憂,到26日,美股連續兩個交易日大跌,以Dow Jones工業指數為例,跌幅超過1,900點。受意大利、韓國、日本和伊朗感染病例激增消息拖累,歐洲股市也在24日遭遇大跌,油價暴跌近5%。

2020年2月22日,日本東京羽田機場,人們離開被冠狀病毒襲擊的鑽石公主號遊輪後,登上一架為英國乘客包租的飛機。(Reuters)

疫情爆發以來,外界普遍關注,這是否會在某種程度上讓此前劍拔弩張的中美關係暫緩一口氣。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在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通話中表達了願意向中方提供援助的意願,而習近平也回應稱願與美方保持溝通,加強協調。

然而,雙方的高層互動建立的良好氛圍似乎並沒有持續多久。從美國媒體《華爾街日報》使用帶有種族歧視意味的文章標題開始,到中國吊銷《華爾街日報》駐京記者的記者證,再到美國方面威脅要驅逐中國記者。

甚至在更早之前,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把中國形容為「疾病孵化器」,美國共和黨參議員科頓(Tom Cotton)在媒體上多次無證據宣稱,新冠病毒是由武漢病毒實驗室泄露......

疫情爆發以來,雙方几個回合的消極互動,再度印證中美之間存在太多對雙邊關係產生負面影響的因素,包括意識形態在內,以大國競爭為抓手全面鋪開的多領域對抗思維,正塑造着未來的中美關係。

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正如我們此前判斷的,中美關係好也好不到哪去,壞也壞不到哪去。

除了聚焦疫情對中美關係的影響,外界最為關注的,還是接下來中美貿易戰的走向。中美在2019年1月15日簽訂第一階段貿易協定,持續一年多的中美貿易戰得以按下暫停鍵,隨着疫情在中國爆發,有人擔憂這是否會對中美落實第一階段協議以及接下來的談判造成影響。美國財政姆努欽(Steven Mnuchin)2月23日接受媒體採訪時,就相關話題回應稱,中方目前着重於控制疫情,因此中美達成第二階段協議的過程會放慢。

第一階段協議中包含了中國未來兩年向美國購買2,000億美元的製成品,就這一點,其他國家最初也表示了擔憂,認為中國增加購買美國產品,可能會相應減少購買其他國家的商品,從而把與美國的貿易逆差轉移到其他國家。就此中國方面一再強調不會傷害其他出口國,但對於中國是否能兑現承諾的擔憂其實也一直存在。

不必諱言,中國經濟向好的大趨勢不會改變,但短期疫情帶來的衝擊也不容忽視。作為世界兩大經濟體的中美,兩國的經貿關係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不可謂不大。中美第一階段協議在疫情爆發之前簽署,彼時並沒有人預見,疫情會在之後迅速蔓延。疫情首先影響的就是消費和工業,在第一階段協議中,中國購買承諾的主要產品就有大豆和能源,與受影響的領域息息相關,也因此,外界便會因為疫情動搖對中國的信心。

更值得注意的一個事實是,從世界範圍來看,新冠肺炎疫情正衝擊着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其背後是一場正醖釀的全球化危機。

著名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温鐵軍認為,中國是世界中間產品的提供國,佔據全球產業鏈中的重要位置,日本、德國、美國對中國依附程度最高,而疫情之下中國大部分地區復工率只有不到30%,當零件不能恢復生產時,產業佈局會受到較大影響。

如果疫情持續時間過長,生產環節受到的影響會越來越大,甚至引發更多社會問題,中國如果停擺的時間越長,全球化危機爆發的可能性會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