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歐洲為何未能阻止疫情加速擴散

撰文:鄭瑞
出版:更新:

3月以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COVID-19)的防控焦點,逐漸從中國轉向了海外。隨着中國國內病毒的傳播逐漸受到控制,海外的現存病例已經遠遠超過中國國內的現存病例。

歐洲疫情迅速增長尤其引人注目。截至3月12日,海外確診病例最多、死亡病例最多,且死亡率全球最高的國家是意大利。目前,意大利已經宣布全境封城,並且關閉大部分的商鋪。

截至香港時間3月13日10時,歐洲累計確診病例已達26,091人,其中意大利15,113人,此外最嚴重的法國、西班牙、德國三國總共逼近8,000人,挪威、丹麥、瑞典、英國、荷蘭、瑞士等國亦皆有數百確診病例,且不斷上升。歐盟國家悉數「中招」,有加速擴散的趨勢。歐洲累計病例佔全部海外病例超過一半,可以說已經成為海外防控的主要戰場。

實際上,早在1月歐洲境內就發現了新冠肺炎的確診病例,1月底申根國家就決定對中國公民採取入境限制,各國政府也在密切專注疫情的發展。然而,各國採取的防控措施沒能在第一時間抑制疫情的擴散,一些疫情防控和治療中的亂象讓外界感到意外。

歐洲和世界聯繫緊密,更容易發生病毒傳播,但是除此之外,各國和歐盟在處理疫情上暴露的問題,也沒能更快轉變疫情擴散的原因。

防控措施的安排失誤

首先,普遍的「輕敵」讓各國錯過了最佳的窗口期。意大利北部倫巴第大區疫情的爆發,揭開了歐洲疫情擴散的序幕。其實在此之前,除了入境限制之外,意大利和歐洲各國至少有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提前採取行動遏制社區防控,但是各國顯然沒有足夠的重視,甚至在倫巴第疫區情況惡化後,法國里昂還繼續舉行足球歐冠聯賽,數千意大利球迷到現場觀賽。

其次,防控措施之中存在漏洞。意大利封城措施步步收緊,但是其中的漏洞讓這些措施失去本應有的效果,體現安排的失誤。意大利在2月底最先對北部11個城鎮採取封城,隨後3月8日決定對倫巴第大區整體及北部14個省進行封鎖,3月9日封城指令擴展到全國。這些看似強力的舉措,細節處則缺乏全面的考量。

意大利總理孔特(Giuseppe Conte)表示,封城地區只有經過驗證、確認與工作相關、緊急狀況或健康原因才允許進入或離開。但是這些特殊狀況的範圍模糊不清,造成執行困難。據悉,封城地區給每人派發出行表格,只要填上身份信息、居住城市、目的地以及出行理由,出示表格後邊檢會給予考慮放行。至於考量的標準具體是什麼並不清楚。這些原因間接造成了北部封城的窗口期,短短兩天時間就有9,000餘人從北部逃亡南部的普利亞大區。即便全境封城後,如何執行也是個問號。

意大利封城之後出現很大的出逃現象。警察和士兵檢查從意大利米蘭火車站出發的乘客進行檢查。(AP)

另外,政令相互矛盾、朝令夕改也加劇了執行的困難。如法國教育部長剛剛表示全國150座學校封閉,暫停遊學項目,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就在當天表示未來15天甚至是8天內就會要求境內學校復課,以免「製造慌亂」。意大利一些民眾也表示,政府一會要求放下一切應對疫情,一會說多洗手就可以抵抗病毒,中央政府和地方官員的信息常常相互矛盾,令人感到困惑。

誠然,由於歐洲民眾的文化習慣和國情,政府的政令本身就存在執行困難,比如意大利20多所監獄發生暴動,法國的抗議遊行照常舉行,都讓防疫工作更混亂。但是,若意大利在採取封城措施時,有更加考慮周詳的計劃,恐慌的情況是否會有緩解呢?在暫停監獄探監之前,意大利政府是否準備好應對可能的反彈?這些問題值得執政者思索。

歐盟內部的協調的不足

疫情正在考驗歐盟內部的協調能力,這也讓歐盟成員國之間矛盾更加突出。意大利作為疫情的重災區,近期不斷對歐盟「抱怨」支持不足。意大利駐歐盟大使馬薩里(Maurizio Sarri)稱,歐盟成員國之間缺乏團結,意大利求助歐盟竟「無一國回應」。世衛組織(WHO)衛生緊急項目執行主任瑞安(Michael Ryan)也強調希望看到歐盟內部能夠在支持意大利時表現出團結性。

意大利監獄發生暴動,囚犯的家屬在監獄門口和警察發生衝突。(AP)

法國、德國、捷克等國實施醫用防護設備出口禁令,引起歐盟其他國家的不滿,特別是缺乏生產能力的國家。這也引起歐盟國家和非歐盟國家瑞士之間的外交糾紛,德國已經兩次扣留輸往瑞士的醫療物資,甚至第二次「截胡」的物資還沒有在德國入關,而意大利也截住了一批發往瑞士的消毒水,外交事件由此發酵。

對於申根國家是否要重新管控邊境的問題,各國也有爭論。一方面,奧地利等國開始限制意大利公民入境,被馬克龍批評為「壞的決定」,但另一方面,歐盟國家的居民自由流動,除了邊境檢測體温之外,難有其他的信息追蹤,對阻止疫情的確不利,疫情擴散最終的後果是由各國承擔。

3月10日,歐盟27國官員緊急開視頻會議進行協商,並確定了4個疫情防控的優先事項,分別是遏制病毒傳播、尋求聯合採購醫療設備、加快疫苗研究和關注對中小企業及員工的影響。實際上,在一個月前,2月13日歐盟各國衛生部長已經有過一次緊急會議,決定要加強合作協調,也提出聯合採購物資,但是具體如何採購、採購數量和物資配置現在並沒有細節,反而是種種市場障礙引起成員國之間的矛盾。

有分析指出,由於公共衛生管理主要由各成員國政府負責,各國基於本國利益很可能拒絕讓步,也就是說會議的協調作用有限。此次疫情已經成為歐盟凝聚力的巨大挑戰,也暴露了歐盟一體化在很多方面還有矛盾和不足。

意大利疫情嚴重的地區醫療系統壓力巨大。圖為意大利北部克雷莫納醫院的重症監護病房。(Reuters)

醫療系統的弊病暴露

疫情在歐洲爆發,醫療系統暴露了薄弱的一面。疫情嚴重的歐洲國家多數是發達國家,醫療資源豐富、醫療水平先進,且醫療系統和社會保障體系是全球最為完善的。其中,意大利曾經還被英國醫學雜誌《柳葉刀》的全球醫療質量排名中,進入過前十名。

然而疫情之下,意大利倫巴第大區10%以上的感染是醫療人員,人員短缺不得不用護士學校提前畢業、退休返聘等方法彌補,專家甚至建議給ICU病房設置年齡上限,醫生在「誰該插管」上進行艱難選擇。法國瓦茲的一間醫院面對疫情爆發,只有3人回覆每日上千通諮詢電話,疫區普遍出現了醫護人員和設備不足的情況。

事實說明,發達國家醫療系統的隱患仍然存在。意大利衛生部在2018年的調查數據顯示,2003至2013年期間,意大利醫療系統有20%的急救中心因設備老化、醫護人員短缺被迫關閉。2015年,政府再次大幅度削減醫療財政預算,造成了醫療系統28%的急救中心無法正常運轉。世界銀行數據顯示,2009年之後,美歐國家醫療支出佔GDP的比例增速普遍減緩,其中意大利該比例還出現負增長。

另外,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公立醫療體系效率低下、政府調動資源能力不足的問題也可能讓疫情前線雪上加霜。雖然意大利公立醫療對全民免費,但是一些地區存在就醫程序繁瑣、等待時間過長的問題。2018年,意大利醫療研究機構稱,經過對倫巴第大區、威尼託大區、拉齊奧大區和坎帕尼亞大區公私立醫院調查,數據顯示公立醫院病患進行專科檢查平均等待時間為65天,私人醫院也需要7天。加之疫情之下許多私人診所沒有檢測能力和防護設備,不得不將病人指引到檢測點自行檢測,增加傳染的風險。

不止是意大利,英國同樣存在就醫等待時間長的問題,而法國和德國的鄉村地區也出現「醫生荒」的隱憂。法國醫生公會理事曾預計,2020年法國將會出現「醫療人口過載」。

不可否認,歐洲在醫療水平上和資源上是全球領先的,然而金融危機之後各國對公共衛生支出力度減小也是事實。這次疫情應當成為對這一現象的一次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