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布立場性長文 歐洲眼中的印太戰略有何不同?

撰文:紀瀾
出版:更新:

8月31日,美國副國務卿比根(Stephen Biegun)在出席美印戰略伙伴論壇時透露,美日澳印將在今秋於印度德里舉行會談,並暗示要在印太組建軍事聯盟,凸顯了美國對印太地區的關注。
與此同時,歐洲方面也在關注印太地區。早在2019年5月,法國便刊佈了《法國印太防務戰略》報告;而就在今年9月2日,德國政府亦發佈一份長達69頁、有關印太地區的政策指導方針,名為《德國-歐洲-亞洲:共同塑造21世紀》(Germany – Europe – Asia: shaping the 21st century together)。

德國外交部網站還發文,介紹這份指導方針出台的背景。

文中直言,德國之所以需要在印太地區制定戰略,是因為「世界上超過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印度洋和太平洋沿岸的國家,近幾十年來,越南、中國和印度等國經濟快速增長:該地區目前佔全球GDP的近40%。隨着亞洲的崛起,該地區的經濟和政治重要性也在不斷增強。與此同時,爭奪地區影響力的戰略競爭也在加劇。印度-太平洋地區正在成為塑造21世紀國際秩序的關鍵」。

「印太地區地緣政治力量結構的轉變也對德國產生了直接影響:歐洲和印太地區的經濟通過全球供應鏈緊密相連。主要貿易路線途經印度洋、南海和太平洋。如果該地區的衝突對那裏的安全與穩定產生不利影響,這也會對德國產生影響」。

默克爾也已經感受到國際格局的劇烈變動。(新華社)

因此,德國政府希望擴大與印太地區國家的合作。在內閣通過政策指導方針後,外交部長馬斯(Heiko Maas)評論說:「我們在未來幾十年的繁榮和地緣政治影響將取決於我們如何與印度-太平洋地區的國家合作。這比其他任何地方更能決定未來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的形態。我們希望幫助塑造這種秩序——使其建立在規則和國際合作的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強者的法律之上」。

此外,德國亦異常重視經濟關係的擴展,文中提及,「通過與額外的印度-太平洋地區國家簽訂歐盟自由貿易協定」,「使夥伴關係多樣化來避免單方面依賴」。其他德國重視的議題還包括數字轉型、連接和未來的有遠見的技術,「這些問題對德國的全球競爭力至關重要。這還包括關於自由獲取信息和防止錯誤信息的社會討論」。

綜上可見,在該份政策指導方針下,德國政府的目標不僅僅是推動歐洲的印太戰略。因此,該戰略採取了歐洲的政策方針,並為加強合作(也在歐盟合作)提供了出發點。

2018年7月17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與時任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 Jean-Claude Juncker,左)和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Donald Tusk)簽署日歐自貿協定,標誌着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由此誕生。這也看成是歐洲維持自己在印太地區存在的一種努力。(VCG)

值得注意的是,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在2018年向澳洲提出「巴黎-德里-堪培拉軸心」地區架構的概念,法國國防部在2019年5月發表了《法國印太防務戰略》報吿,論述了印太地區的安全形勢、法國的印太防務戰略以及法國將採取的措施。

法國該份報告中直言,「法國海外13個部門、地區和社區中有7個分布在印度洋和南太平洋之間。這裏有160萬法國國民,在法國1,100萬平方公里的專屬經濟區中佔9個。同其歐洲夥伴一樣,法國也同該地區保持着至關重要的經濟相互依存關係,其中包括連接21世紀最大的人口和經濟團體的海上商業路線」。

報告亦總結,印度-太平洋地區是重大戰略發展的地方,中國和美國之間的戰略競爭構建了該地區的安全格局,它們迫使美國應對新的威脅和影響。在這種惡化的安全環境下,多邊主義和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被削弱,約束性質的國際承諾被撤銷,分配給多邊組織的資源被削減,這都對多邊努力的可信性構成挑戰。

特朗普(左)上台後,中美之間的博弈更加白熱化,這對全球格局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Reuters)

是以,當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拋棄奧巴馬(Barack Obama)政府時期的「亞太再平衡」戰略,提出「印太戰略」,引發各界對該概念的關注,各國都開始研制相關戰略。然而各國對印太地區的前景都有各異的看法。

法德之餘,印度已經多次將印太表述為一個地理概念,而非戰略概念,更不會針對特定地緣而形成的「同盟」;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則在2018年就將印太戰略「降調」,改口稱其為「印太構想」。2019年6月東盟(ASEAN)峰會通過的「東盟印太展望」稱,東盟中心地位、包容性、互補性,以及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區域秩序等,是「東盟印太構想」的主要原則,東盟歡迎外部夥伴為區域和平、自由和繁榮做出貢獻。

一個「印太戰略」,各國背後的算盤不同,說明各方都想在格局變化中成為印太地區的重要一極。可以預計,未來的印太局勢,不可能是美國一方主導,也不是簡單的中美「爭霸」,而將是不同方案不斷拉鋸的情況。